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垃圾分类为何成了美丽传说
时间:2014-04-07 17:20:19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何勇海 

  记者在广州东风路调查分类垃圾桶使用情况,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没将垃圾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别投放,而是哪个垃圾桶离得近,就扔进哪个垃圾桶。在昆明,记者随机查看了几个分类垃圾箱,不同种类垃圾也混在一起。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就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可14年后的今天仍处于“试点”阶段。(4月6日《人民日报》)

  垃圾分类试点14年,至今仍处于原地踏步的窘境,分类垃圾箱依然是废纸、餐盒、塑料瓶等和食物残渣的“共存体”,实在让人怪异:到底是公众素质较低,还是宣传引导不力?

  公众素质低仍是垃圾分类的一大阻力。广州市城管委有关人士表示:推广垃圾分类,并非那么简单,“住户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仍有住户拒领专用垃圾袋”。广州三年前提出,居民可先易后难,在家里只把干、湿垃圾分离,回收站再进行细致分类。但三年过去,最简单的干、湿分离也形同虚设。实行垃圾分类,首先需要公众向自己的生活习惯“开战”。有些国家的老百姓,连一个塑料瓶的瓶盖、瓶身、包装纸都可以分开投放,可是我们呢?

  有的垃圾分类投放,却不一定分类回收,也拉低了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在一些地方,大多数老百姓起初是按要求分类扔垃圾的,后来发现垃圾清运车一到,又将分好类的垃圾“混收混运”,顿觉自己的环保行为毫无意义,垃圾分类处理难道只是个美丽的传说?环卫部门常辩解说,拾荒者已将可回收垃圾捡走,不必分类清运。但不要忘了,前端分类、后端杂烩,势必打击老百姓的垃圾分类热情。可回收垃圾即使被捡得再干净,环卫部门仍要按垃圾分类的规范程序走,给老百姓作好引导和示范。

  政府监管不力,也是垃圾分类试点14年仍踏步不前的一大原因。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口头宣扬及海报宣传倡导垃圾分类。从2005年11月起,昆明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违反规定的单位可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个人可处三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然而8年来没开出一张罚单。广州等其他试点城市也面临类似境遇。有了管理疲软,公众更是习惯难改了。

  克服管理疲软,并非一定要针对老百姓强化罚款思维,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措施,比如对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做得好的市民给予奖励,对进行低价值垃圾回收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也可像上海一些区那样:建立、完善和拓展居民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制,将部分商家的优惠活动整合到“绿色账户”平台中,利用以积分换取礼品和各类优惠的激励方式,使得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们切实享受到服务、获得便利、得到实惠,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