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不仅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出了清晰的路线图,而且为扩大内需找到了一个有效抓手,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大战略。要抓住“三个1亿人”这个机遇,释放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释放“人的城镇化”内需潜力。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这不仅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出了清晰的路线图,而且为扩大内需找到了一个有效抓手,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大战略。
城镇化本质上是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最近几年,各地在城镇化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个不好的苗头,那就是将城镇化等同于土地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突出。据测算,200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但城镇人口只增长50.5%。从常住人口看,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7亿多城镇常住人口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没有城镇户口、不享受城镇“待遇”的农民工,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让更多农民真正进得了城、落得了户、就得了业、生得了根,对于破除城乡之间和城镇内部“双二元结构”,解决“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现象,加快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进而推动整个城镇化进程,必要且紧迫。
“三个1亿人”问题的有效解决,还可以扩大投资、促进消费,让内需这个经济发展“主引擎”更有力量。有关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6515元,城镇居民为2112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2倍。按此估算,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亿元,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更是“改造一块,激活一片”。以3口之家计,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产生住房需求高达3000多万套,由此带来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及其带来的装修、家具等消费,都会是天文数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不久对外公布,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完成投资额高达1.12万亿元。从区域协调的角度看,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一直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短板,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无疑会给中西部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还要注意到,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现在创造需求的城镇化增长速度,仍明显落后于创造供给的工业化增长速度。这是差距、是挑战,也是潜力所在、机遇所在。“三个1亿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一个新开始。各地方各部门都要抓住这个机遇,释放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活力,推动城镇化真正走上以人为核心的轨道,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走上可持续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