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户口迁入管理规定》的亮点之一是规定,具有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殊技能或专长人才,以及“从事特殊艰苦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包括在广州从事体育、文艺、民间传统工艺等行业的特殊技能和特殊专业人才;从事环卫、公交、教育、基层医疗、养老、残疾人照料等工作的外来人员,可准予其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迁入广州居民户口。(3月12日《西安晚报》)
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北广上等城市对人口总量采取了限制措施,落户变得更为不易。就如同对汽车进行限购和限行一样,都是为了缓解资源的紧张,提升生活的舒适度。也正是如此,特大城市的户口迁入政策,一直以条件苛刻著称。比如依照广州现行的政策,除了对紧缺人才放开门槛之外,入户需要有房产或者单位的集体宿舍,这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比如环卫工,公交司机等外来人员,很难达到这个条件,自然也就被排斥在进入的门槛之外。
虽然之前广州实行积分入户后,第一个得分最高者是环卫工,但这毕竟不是常态性现象,偶然性也就成为莫大的荣誉。这样的结果,往往造成户口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殊权利,并导致群体间出现巨大的差异。而由于户口问题始终不艰解决,外来人口就无以成为真正的市民。之前有外来民工算了一笔账,一个北京户籍上绑定的显性经济利益竟超过百万元,其中包括孩子入学,医疗和养老保险,保障房的分配,失业补助等等,如果再加上孩子考大学时的分数差距,显形和隐性的差距就会更大,从而导致新的不公平。
如果说户籍和城乡差异导致了绝对不公平,在入户政策上没有弱势关怀则是相对的不公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能忘记那些为城市作出巨大贡献,但又被边缘化的群体。比如环卫、公交、教育、基层医疗、养老、残疾人照料等工作的外来人员,虽然他们从事的岗位很平凡和普通,却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与每个家庭的利益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直接维系着城市的幸福度。过高的房价,日益高涨的物价,再加上看不到希望的前景,就会加剧这个群体的老化和流失,使基层岗位最终“无人问津”。一个城市若是少了最基础的服务细胞,其运转起来也将非常困难。
把一个城市比作一台正在运转的机器,虽然精英们属于高大上的大型部件,但从事基层的群体,也是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和润滑剂,少了他们大型部件也会成为摆设。每年的春节期间,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使城市成为空城,造成了一些基层服务的瘫痪,让城市居民倍感不适。而要真正实现状况的改善,就必须对从事特殊艰苦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环卫工等可直接入户新政不仅是对弱势的关怀,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对民生的支持。只有与服务和惠及民生的基层服务者,获得了权利上的尊重与满足,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而这样的政策调整更加细节化和精密化,发挥了其杠杆支撑的作用,也是对民生重视的有效体现,值得肯定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