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俯下身段,将从事特殊艰苦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纳入入户视野,以城市需求作为入户导向,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广州市日前公布入户新政策,即人口调控和入户政策“1+3”文件。围绕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入户新规不仅放宽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年龄门槛,也为环卫工、公交司机、医疗人员等一线人员开辟入户新通道。
“1+3”文件兼顾两头——高端和低端,取消诸如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特支计划”专家的年龄限制,又给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医疗人员等一线人员开了一条特别通道,较之以前眼睛只往上盯,堪称非常“接地气”,体现了我市户籍政策新的价值取向,开始考虑城市需求。
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不可能只需要“高精尖”人才,放眼望去全是学者、教授、董事长、金领等等,还需要大量一线工人,需要环卫保洁等,从事艰苦、特殊的工作。他们不可或缺,只要一天不上班,城市就能感觉到他们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就像候鸟,城市永远是他们的人生驿站,他们很难真正融进来,成为城市的一员,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入户条件就是一道高不可攀的壁垒。
首先,这是不公平的。从事特殊艰苦行业的一线人员,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也给城市纳税,但他们却很难享受到城市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别说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等含金量较高项目,就算孩子异地高考都不容易。同时,也影响城市发展。为什么开出每月5000~6000元的工资都请不来公交司机?公交司机工作辛苦,收入也不算高,如果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福利(譬如,一个孩子在城市寄读,赞助费就差不多够一位司机挣一年了),这个行业是没有吸引力的。缺少公交司机,没有人开公交车,市民的出行就受影响;缺少环卫工人,清洁没保障,城市就脏乱差……从社会分工角度,公交司机、环卫工人等人员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一般公司小白领。
广州虽说是大城市,可毕竟还是一个市民气息比较浓厚、比较宜居的城市。能够俯下身段,将从事特殊艰苦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纳入入户视野,以城市需求作为入户导向,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以后的入户政策调整,也当秉持这一原则,有目的地引入城市亟需人员,完善城市的人员结构。这也是一个国际通行原则,譬如一些国家护士比较短缺,外国护士申请移民入籍就会容易得多。
欲将好事办实,实事要办好,还要提醒一些细节。广州毕竟属于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特大型城市,户籍改革的动作再大,也不可能不考虑广州市人口调控目标和城市资源、环境和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入户总量控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必然选项,不可能有大突破。面对巨大需求,无论入户政策如何调整,都难以消弭供需之间“僧多粥少”的矛盾。资源分配一旦处于买方市场,就容易出现分配公平问题,政策执行部门对此要有准备,设计一套尽可能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将入户新政的善意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