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最后一天,山西临汾市年产60万吨的双山焦化厂正式关闭;同日,3座30吨炼钢转炉被关闭并拆除。近年来,临汾市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接连出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等五大工程,这座曾在环保部重点监测的11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连续3年倒数第一的城市,走入了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行列。(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从一个全国污染状元成功转身为环保模范城市,这是从GDP至上到科学发展的一次飞跃。也许有人说,为了经济发展竟要搞得连人都不宜居了,那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理是这么个理,但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发展甚至快速发展经济。只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了经济增量,而没有顾及到环境。假如人民不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或弊大于利时,那发展的价值就不大,甚至所谓的发展就是破坏。
临汾从发展的严酷现实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很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明白,还在或明或暗地发展污染经济。在雾霾污染遍及大地的今天,为什么某些人不好好反思一下,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应该承认关停、限批等一系列铁腕治污的代价巨大。据不完全统计,仅工业经济一项,临汾市GDP就损失360亿元,财政少收72亿元。但是,污染比以前小了,天比以前蓝了,人民的心情更舒畅了。临汾从“污染状元”到“环保模范”的飞跃,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
然而,压力也是巨大的,一是关停、限批污染经济,是否会影响群众的生活水平呢?这一点有人不理解是正常的。因为关停污染企业不仅牺牲了GDP,还影响企业和工人的正常收入,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有钱有什么用?”二是无论是为了GDP还是人民生活,只做减法不做加法肯定是不行的,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上级政府不干,人民群众也不会同意。单纯完成从“污染状元”到“环保模范”并不难,难的是在环保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
可喜的是,临汾从污染状元到环保模范,不仅实现了华丽转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2012年,临汾市区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从2000年的11.61下降到1.678。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到了342天,PM2.5日均浓度达标率达55.1%,成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同时,原本小土炼焦厂林立的汾河两岸现在布局成一条有现代循环工业、装备制造、物流、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18个园区的新兴经济带,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999.4亿,占临汾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事实上,人民群众既需要生活的改善,也需要宜居的环境,当治污与科学发展并行时,群众才会给政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