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反对涨价的理由让人摸不着头脑
时间:2014-02-25 10:57:33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魏巍 叶紫 

  北京地铁的价格长期以来一直被这个泛道德标准绑架着,以至于决策者不敢碰、民众不让碰、运营方没法碰。如果现实中的各方任由一个伪命题纠缠着,其结果只能是让北京地铁不堪重负。


  理由一:涨价是在剥夺应有的福利

  事实上,如果一味的追求高福利,那么高福利必须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2007年时,欧盟的税收占到GDP的39.8%,这比美国和日本的可比数据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从任何人手中拿走一部分已经到手的福利必然都会激起反对的声音,如何说服这些反对的声音就非常重要了。

  《新京报》的一篇文章中说到:任何公共品的提供,都应以能可持续为目标,地铁亦不能例外。每张票价2元的背后亏损2元、北京市财政对公共交通的补助甚至远超对公共卫生、完善路网建设投入,这等于自增亏损,也引发了民众对地铁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事实上,调价消息发布后,从专业人士到网民,对北京地铁适度涨价的预期都表现出普遍的理解与宽容。毕竟,合理分摊政府、市场、企业和个人在地铁运营中的成本,才是各方面要追求的最大公约数。

  理由二:涨价拿走了外地人为数不多的“北京福利”

  这种观点与前文将补贴用到“北京人”身上的观点如出一辙,只不过是立场相反。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因为户籍与非户籍的差异,在北京的市民中享受到的福利确实有所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户籍市民就只享受到了很少的福利,以及涨价后所减少的补贴会被拿去定向户籍人口。

  北京市的物价一直相对平稳,甚至抛开房价外,很多时候生活成本低于中小城市,这有赖于北京市政府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而这种财政支出所形成的效果和福利,是没有户籍门槛的,所有纳税人甚至暂时来到北京的人都能享受到。同样,地铁涨价后减少的财政补贴会被拿到什么地方确实并不明确,但是被提及的医疗投入或者完善市政路网,不过投入在这方面同样是没有户籍门槛的。

  理由三:涨价将使出行成本大大提升

  2012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69元,平均下来每个月大概3000元多一点。而通勤费用按每天4元计算,即使一个月30天,也只有120元,通勤费用只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通勤费用只要不超过可支配收入的11%即可。

  那么,涨价会不会带来更高的通勤费用压力呢?北京市公布的四种涨价调研方案中,如果价钱翻倍,4元通票,那么通勤费用将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也还是低于11%的国际标准;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按照乘坐里程收费,根据可以查到的一份调查显示,北京市民每天上下班平均通勤距离15.4公里,按照上海的计费模式,起步价乘坐6公里,每超过10公里增加1元。假设起步价还是2元,那么15.4公里的路程也不过是3元,即使再多一点,也只有4元。不会有大大提升的出行成本。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