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镇化开启了中国未来10年的发展引擎。这将直接影响2亿人的生活,也将间接影响中国13亿人口的未来。目前城镇化只是“上楼”,距离“人的城镇化”还有一段路要走。(2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
城镇化报告,一个事实,一种提醒,一份鞭策。“上楼”,是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之一,可以说,建设的步伐有多快,“上楼”的速度就会有多快。但是,楼上得越快,城镇化水平并非越高,相反,由于跑得太快,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跑偏”,更何况,高楼林立,有可能难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望。“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通过政策与制度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人”的地位,兼顾发展之需。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尤其要预防乡愁变忧愁。
同一天,有一条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剧烈发展,大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小城市异军突起,房价、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等问题日渐突出,每到年末,“北上广”的“逃离”和“逃回”就会引起大家的热议。离北上广看似是一个和房地产无关的词汇,但是它是由高房价带来的副产品,其折射出一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与悲凉。(2月10日光明网)在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建设与“上楼”超速度与加速度,可能会带来高房价及其副产品,就会逆转城镇化的方向,蚕食城镇化的成果。鉴于此,“人的城镇化”必须实至名归。
人的城镇化,可以释放公平的正能量。城乡差别、城市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利益差别,让那些流动人口的权益“在流动中流失”,加剧社会不公,增添社会矛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是让户籍这个有形的符号“安家”,更是权利这一无形的实惠“安身”。从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来看,缩小差距、消除制度性不公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让进城农民“洗脚”上楼,而且“洗脸”,面貌一新、权利俱备。因此,推进城镇化,就是给社会增添公平正义元素、社会和谐元素。
人的城镇化,可以释放发展的正能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内需红利的释放足以支撑我国5—10年7%—8%的中速增长,而且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是现阶段转型改革的重点所在。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释放内需红利是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关键,迟福林给出了一组数据,到2020年,城乡居民名义消费总量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50万亿元左右;加上相关的投资需求,2020年内需规模有可能接近百万亿。
人的城镇化,可以释放改革的正能量。城镇化是一个宏伟工程,可以预计其难度与阻力。推进城镇化是改革之旅,无论是从参与改革的角度看,还是从“人的城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情况看,发挥更多人的聪明才智。鉴于此,不仅要有制度诚意,更要有智慧禀赋。改革需要大智慧(行情,问诊),不仅来自于顶层设计的科学合理,亦需要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尤其需要民智的加盟与给力,实现官智与民智的相互启迪,改革智慧的叠加,形成“1+1>;2”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