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值得注意的是,该批复内容与西咸新区“自建”时的定位发生了微妙变化,它强调了西咸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的诸多新使命
那么,西咸新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如何承载这些新的使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
产城一体是城镇化必然选择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在国务院批复之前,西咸新区就已在创新城市发展方面做过诸多探索,您多次在公开讲话中提到城市发展要有边界,不能摊大饼,那么传统的城镇化方式存在哪些弊端?
王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更多采用园区模式,依托各类产业开发区发展城市。这种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模式,其好处是基础设施建设“多快好省”,城市建设迅速形成规模,生产力快速形成。但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我将其概括为“三个透支”:透支环境红利,透支土地红利,透支人口红利。目前这种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新一轮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NBD:您能具体解释一下这“三个透支”吗?
王军:环境透支这种模式“多快好省”,主要省的是环境建设部分,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因陋就简,积以时日,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透支土地,是指在城市建设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主要依靠土地级差地租和溢价,沿城市边际扩张,投资小、见效快,以预期土地收益作为商业担保融资推动城市扩张,在商业模式上无疑是成功的。但这种模式必然推动城市边界无限制扩张,从而丧失效率,由此产生各种严重的“城市病”。
透支人口红利则表现为,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要素以吸收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农民工成为“中国制造”最大的成本优势,支撑了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民工工作在城镇,而社会福利和养老保险还系于农村和农地,成为城市的“他者”,造成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
NBD:对于目前的新型城镇化,您如何理解?它的核心和重点在哪里?
王军:我认为城乡一体是核心问题,产城一体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 “吃掉”农村,而是城乡融合共生、实现城乡一体。城乡一体的关键是“两转化”,即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农民转化为市民、农业转化为城市产业”的问题,一是让农民带着劳动力和土地两个资本进城,二是将城市资本、消费引入农村,加快发展新业态。
产城一体是城市建设要优先考虑就业导向,将城市生活半径与就业半径相结合。从资源环境、区位特点和解决就业出发,在城市规划中将产业与就业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和“集约、集群、集成”发展产业。
以就业为核心来布局产业
NBD:那么,在城乡一体化和产城一体方面,西咸新区做了哪些探索?
王军:就前者来说,西咸新区正研究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制度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制度两个方面推进改革。探索农民带着劳动力和土地“两个资本”进城的模式。完善保障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和收益权的制度,试行土地权益股份化、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抵押等流转新模式。争取把新区列入全国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同时,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等制度,实行居民居住证制度,使“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非身份的称谓。
产城一体方面,西咸新区综合资源、环境条件和劳动力特点来选择产业,更加注重以就业为核心来布局产业,以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沣东科技统筹示范园区、空港临空产业园区、沣西信息产业园区、秦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泾河物流产业园区等十大产业园区,形成五个新城产业互补、错位布局、协同发展之势。
目前,沣西新城规划了20多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推动和国家部委、世界顶尖的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空港综合保税区起步区、西部飞机维修基地、秦龙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NBD:西咸新区城市发展的模式是怎样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军:西咸新区的理念是构建“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发展“核心城区板块、小城镇、村落小镇”的现代田园城市市镇体系。具体来讲,西咸新区将通过两条帝陵遗址带,渭河、泾河、沣河三条生态景观廊道,以及组团间楔形绿地为分隔,形成“廊道贯穿、组团布局”的田园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在城市组团间的开敞空间发展复合型田园农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优美小镇。
新区获批后,我们将在创新发展方式、招商引资和重大产业的布局上做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