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2015年底前我国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推行阶梯水价制度后,各地80%的居民生活用水支出不会增加,其余约20%的居民家庭用水基本生活需求部分价格不上涨,但超出的部分将大幅上调,涨幅为50%-200%。(《燕赵晚报》1月4日)
在我看来,阶梯水价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最根本的还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我们不能总是围着“节约用水”打转转,如果水资源继续匮乏,靠节约用水缓解压力,显然是缘木求鱼。阶梯水价即便能够顺利推行,也只不过是“节流”,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开源,需要找到足够的水资源来保证居民用水。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很多河流的消失更令人忧心忡忡。有专家把水资源匮乏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也许有些道理,但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动辄就扯上全球气候变暖,总是忽略人为因素,多少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
除了推行“阶梯水价”制度之外,我国很多地方应对水资源紧张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加大限采控采力度,严格控制水源地的采水量,这些措施同样并非上策,不过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无助于从长远的角度解决根本问题。
关注水环境问题的人应该都不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在河流、湖泊大量减少的同时,各地的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里应该有个互为因果的问题,恐怕不仅是存在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现象,也表明地表水资源流失严重,没有被留下来慢慢补充地下水。反过来,由于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在减少,又导致水源地日渐干涸,尤其是我国北方,据称近些年蒸发量又往往超过降水量,水资源更是入不敷出。没有水源,哪有河流?
我们所面临的水资源枯竭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必须尽快行动,不仅要节约用水,更要在涵养水源这一问题上多做些工作。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节约用水,不仅要严格保护各地的水源不受破坏,更要尽力想办法创造水源。比如说,各地植树造林以及退耕还林不能以急功近利的经济林为主,因为经济林大多都是速生树木,或者是比较耗水的果木,而且大面积都是单一树种,对水土保持作用不大,生态价值较低。所以要多造可以长久保持水土的生态林,同时还要考虑在林地间种植杂草,尽可能使植被多样化。这样就能够更多地留住雨水,涵养水源。
其次,要尽快恢复各地的湿地,应该让湖泊河流岸边的芦苇荡重新长起来,坚决制止湖泊沿岸被围垦的现象,刹住湖泊面积缩减的趋势,尽可能恢复各地的大小湖泊,包括星罗棋布的乡村池塘也要恢复,提升蓄水量。尤其是城市,要放弃填湖造地的恶劣做法,提升城市生态的地位。否则,我们不仅自己要面临水贵如油的困境,要喝未来的水,喝子孙后代的水,如何对得起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