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国城市将实行阶梯水价 80%家庭不需多掏水费
时间:2014-01-04 14:41:22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季苏平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继阶梯电价之后,居民阶梯水价的指导意见终于在2014年新年伊始面世了。

  今后凡调整城市供水价格的,必须同步建立起阶梯水价制度。当阶梯水价扑面而来的时候,大家最想问的问题就是“会不会让我们多掏水费?”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变相涨价”?也有人问“它虽然是按照一家两口人或三口人来计算,可根本没人查过我们家到底常驻了几口人。比如说我们一家,小两口可能都在户口簿上,但是我们一旦有了孩子,保姆得来吧,双方父母得来吧。原本的三口之家这一下子可就变化了六七个人,那这个时候用电用水量肯定要增加。会不会我们的‘刚性需求’恰恰就被阶梯价格给卡住了?”

  实际上,现在全国大约有30%的设市城市建立了阶梯水价制度,其中,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中有50%的城市建立了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按照指导意见的时间表,2015年底前,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实施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部分城市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的实践也证明,推行阶梯价格促进节约用水的效果比较明显,湖南省物价局局长龚秀松给出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龚秀松:水价价格在老百姓看来,支出提高不多,但是节省意识增强了。过去的用量都以两位数的速度每年每月增加,但是实行阶梯式水价以后,用水量今年首次出现了下降。

    指导意见明确,各地要按照不少于三级设置阶梯水量,第一级水量原则上按覆盖80%居民家庭用户的月均用水量确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第二级水量按照覆盖95%家庭用户的用水量确定。第一、二、三级阶梯水价按照不低于1:1.5:3的比例安排,在缺水地区应进一步加大价差。广东湛江是最早推出阶梯水价试点的城市。湛江市物价局综合科科长凌砚斌表示,如何计算用水量是关键。

  凌砚斌:我们当时出这种改革就是首先保证老百姓,原先比如说用5吨水,我们不能让他用了高价。老百姓现在就是保基本,然后就是商品用水适度放开。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郭剑英在此前接受采访时透露,在设计阶梯水价制度的时候,最先要考虑的就是要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价格不受大的影响。

    郭剑英:我们推行阶梯水价制度的核心就是,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的价格相对稳定,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如果能保证绝大多数居民基本用水价格稳定,就可以让阶梯水价不致于成为变相涨价。根据前期试行的情况,到底有多少人要花更多的钱用水?又是什么样的人会受影响?

  已经开始实行阶梯水价城市的调研也证实,绝大多数居民的水费负担并没有增加。

  浙江省舟山市节水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军:今年上半年刚调研过,需要上缴阶梯式水价水费的居民,大约占20%左右。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应考虑季节性用水差异,以月或季、年度作为计量缴费周期。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原则上以居民家庭用户为单位,对家庭人口数量较多的,要通过适当增加用水基数等方式妥善解决。前期试点的一些城市的解决之道各有不同。

  长沙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凯军:对人口比较多的家庭,由用水家庭向供水企业进行申报,这一点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月增加5立方米。

  湛江这座小城则是另外一个类型的代表。这里拥有大量的城中村小楼。每幢楼都只有一块表,却出租给几户甚至十几户,这就意味着大家有可能要承担最高阶梯用水量的水价负担。湛江物价局副局长陈维解释,现在湛江采取的办法是,不管有没有出租,每幢楼按照两户计算。

  陈维:现在的城中村里面以两户为计数,就是你的是私人房子,有产权的也好,没有产权的也好,我们就按照50吨,都是基本用水的价格,其实他是占了政府的便宜了。51吨就不好意思了,就要按照阶梯水价来计算了。

  为了确保新的价格机制出台后不影响低收入家庭,《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在推行阶梯水价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对低收入居民家庭可以采取设定一定数量的减免优惠水量或增加补贴等方式,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不因实施阶梯水价制度而降低。

  由此看来,阶梯水价保障了绝大多数正常用水家庭的权益,这大部分人,可能要占到80%。他们每月买水的支出,是不会明显增加。但是,也有一个提醒:比如一家小两口突然有了宝宝,看孩子等常驻人口骤然增多,也不能静等相关部门去查您家的常驻人口数,得主动上报,以免被误伤。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