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政府法制办12月27日公布了《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意见处理情况,保留地铁禁食、禁折叠车等条款。此前,一位听证代表甚至特意骑着折叠自行车到听证会场“据理力争”,呼吁不要禁车。
围绕乘客携带折叠自行车乘坐地铁,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支持者肯定这种方式为环保便捷出行加分,有助于从点滴做起、减少污染;反对者不满于折叠自行车往往不折叠,容易造成剐蹭、增加地铁车厢拥挤程度等,高峰期间一些乘客甚至因此挤不上车,进而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禁止折叠自行车上地铁以为佐证。
对这类涉及民生出行的话题,笔者以为,在下达一纸禁令之前,最好多做些细化的、带有温情的、具有前瞻性的调查研究,“从维护绝大多数乘客权益出发”的同时,对其间相对微弱的呼吁保留之声加以审慎考量。
南京市地铁日均客流量已达118万,今后还将大幅增长,客流高峰期越来越长,这一禁止携带折叠自行车上地铁的理由是不是有充分的说服力?目的地靠近地铁站,这样一件幸福的事不是人人都能遇上,很多人下了地铁还有路要赶,早晚高峰的时候,打车殊不易,公交也是又挤又堵,这正是不少人不嫌麻烦使用折叠自行车的原因。如今禁了,让以往采用折叠车+地铁上下班的乘客咋办?
为缓解矛盾,此次听证的《条例(草案)》中增加了一条:区人民政府(园区)应当根据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的运营情况,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方便市民换乘;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合理设置或者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并组织人员看管。这样一条解决之道,如果真能落实,也能对人们出行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可照目前的情况看,车主在地铁站口停放自行车、电动车,还得冒些失窃的风险;公用自行车布点不够充分,高峰时段还存在很不均衡的潮汐现象。种种细节问题尚未解决,那头先把折叠车禁了,怎不惹人抱怨?
“蓝天工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项,那就是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为公众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创造条件。在雾霾天气越来越频发、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更要落在实处。回到折叠自行车上地铁这个话题上,是不是也可以拓展一点思路,多借鉴一些他山之石?《人民日报》曾刊文《台湾如何应对交通困扰》,提到“铁马”即自行车近年风靡台湾,当地鼓励“接驳”,比如,旅客乘台铁带折叠自行车不收费、非折叠自行车半价收费,台北捷运在特定车厢为自行车设立专门位置。还有专家主张乘客可将折叠自行车罩上安全罩,当做一件行李带进地铁。
一组来自南京地体运营方的数据显示,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有600辆自行车上地铁,周末每天有350人带自行车乘地铁,其中能自觉将自行车折叠的只有4.1%。相比于每天以百万计的地铁人流量,这个数字实在很小,但是期间蕴藏的绿色出行理念值得鼓励。有关部门宜多作引导、管理,而不是一禁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