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12名“硕士城管”在一线执法,去年此消息曾成为民众的关注点之一。最新情况是,报道的12个人,目前仅有1人仍在城管执法一线。参加公务员考试离开城管系统的2人;外单位借调的2人;其他7人都已转为管理岗位,离开一线了。(12月23日《新华日报》)
一些媒体将硕士城管的换岗,称为“脱队潮”是不恰当的。毕竟,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并没有离开城管系统,而只是升级到管理岗位。当然,在市场化社会,作为个人的自发选择,无论硕士当城管,还是离城管而去,都没有太多值得责难之处。不过,承认个体选择的理性之余,硕士城管的出现或是“外逃”中所蕴含的隐蔽逻辑,应该得到关注。
时至今日,硕士城管们坦承,当时选择城管岗位,“确实看中的是事业编制”,“考城管就是因为‘找工作困难’”。尽管就社会分工理性而言,这肯定难以称得上是合理的人才流动。但无论是硕士个人还是围观者必须要看到,城管岗位并不都那般不堪。且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普及,城管也未必是一个排斥高学历的行业。因此,不宜过于放大硕士做城管对于人才流动规律的悖逆效应。
因此,今天的换岗未尝不是一种体制内循环的必然结果。在一个高学历不那么多的行业,拥有高学历的他们也意味着在升迁和出路上有着更大的优势。很难说,他们之前的选择没有包含这种打算在内。
因此,硕士城管集体换岗与其说是一种意外,不如说是体制吸引力的另一种版本。本质上它与“死都要死在体制内”的极端表达并无区别。此事上最应该被关注的,反倒是这些高学历人员加入城管队伍,并上升为管理岗位,是否能够真正带来城管系统的升级,而非止于形象上的学历刷新。
当地城管部门称,硕士城管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观念、方法和效果,这些不可否认。但在某种程度上,就整个城管体制和理念来说,单纯靠提升执法人员的文化,能够起到的效果终显得有限。再说,如果靠高学历来支撑城管形象,一来不符合人才的流动规律,二来也夸大了执法人员素质对于城管乱象的影响力度,而忽视了内在管理理念的更大问题。
硕士城管走向管理岗位未尝不是好事,我们期待他们能够走得更远。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继续深化,城管单位在编制上的优势不再,又何以再去吸引那些高学历的年轻人?即便升级到管理岗位,他们又是否真能为城管体制和理念的改革,注入决定性力量?这无疑是攸关城管体系更深层次改革的现实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