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主办方广州市义工联的社工及义工在全市1000名空巢老人中展开了调查。这次调查,还通过由空巢老人自主打分,评选出长者最开心十件事,其中,“与家庭成员聚会,如吃饭、散步、上茶楼等”超乎意料地排位靠后,仅排在第七位,据此,有社工认为,空巢老人对社区依赖已高于子女或亲友。(12月8日 《广州日报》)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现,我国的传统养老观念、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遇巨大的冲击。“空巢老人对社区依赖已高于子女或亲友”或许存于特定环境下,但过于片面,不同地方的社区服务不一。但基于我国的养老现状和老龄化社会的进程,社区若注重养老服务并逐渐形成体系,其实真的可以成为“空巢老人”精神小伙伴,缓解我国养老压力。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然而,目前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观念还未做好准备迎接这个巨大的转变。
许多老人从思想上仍然是儿女养老的观念,这是很理想的家庭状态,但是不适应目前的中国社会。传统孝道的退化、计划生育等因素导致家庭结构改变,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于是,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出现了。子女常年在外打拼,无法陪伴老人,一些老人也不擅长甚至是不想与外界交流,许多“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依托社区,居家养老这种新型养老关系是很美好的,也能打通老人与外界的交流,慰藉心灵,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国内的养老发展还不完全具备居家养老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根本问题是需要改变老人的养老观念,很多老人不愿掏钱买服务。再者,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与需求差距较大,例如,缺乏意识、缺少规范、缺少指导意见、组织少、规模小、家政服务人员缺乏。服务的项目比较简单等,一些社区连普通的健身器材都没有。其实,社区内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书画、棋类比赛,组织各种主题游览,开展培训班等,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此外,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也十分欠缺,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没有社区养老服务来支撑,九成多的老只能人呆在家里,这种凄凉的情景不叫居家养老叫无人理会。目前,中国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广社区服务热线和老年人GPS定位系统,例如北京的一些地区有为老人安装呼叫系统,在家用电话上设置“一键通”,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送水换气等家政服务。但这仅限于一些发达城市,国内许多城市的社区仍没有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意识,当然,这涉及到经费和当地养老建设等问题。
空巢老人是个社会问题,相较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是老人的致命弱点,国外的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除了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若能积极建设社区养老,相信众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会丰富许多,不用再对着子女的相片或守着电话陷入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