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正视那些“井下”的城市阴暗面
时间:2013-12-09 22:22:00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朱昌俊 

    北京“井底人”王秀青的生活继续受到社会关注。继井被封住后,王秀青搬进的废弃岗亭也遭遇拆除。(12月8日《新京报》)

    媒体的关注,是希望王秀青的边缘式生存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继而得到较为体面的救济。但,封井也好,拆除岗亭也罢,自始至终,有关部门的“改变”都是基于“怕影响不好”,而没有人想过,走上地面的他们将在何方度过寒冬长夜。

    如果在救助理念上,仍是将城市的形象秩序优化优先于城市边缘者生活的改造,那么,我们的救助或许注定与“生活”和“尊严”无关,能够成为井下之民已经是一种幸运。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王秀青得以谋生的擦车差事,也如其井下生活一样——城管一来,收入也就没了。这何尝不是一种荒诞的隐喻:工作也好,居所也罢,他们似乎注定只能是光鲜亮丽的城市背面不能见光的存在。

    该怎样去救助那些漂泊在城市边缘的居无所居者?这无疑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命题。包括救助的常态化、立体化——从就业到居住,等等。但是,在治理层面,先去正视那些作为城市阴暗面的存在,才是一切改变的起点。不管怎样,无关身份与地位,他们应该是城市的客观存在,而非挥之即去的伤疤。如果在管理者眼中,他们仅仅只是不该存在的“污点”,又谈何在治理上给予真正人性化的救助与扶持?

    委婉点说,封井式治理是治标;而实质上,那些被封住的井恰是城市人本观念缺失的现实印记。这种印记从桥下水泥锥,到驱逐流浪者,再到井下之家被封,随处可见。更可怕的是,如果围观不再起作用,甚至当由同情心和媒体责任感驱使的围观与报道,反而起到“反作用”,寒冬里的居无所居者又该到哪去寻找慰藉?

    王秀青11岁的小儿子说,“看到井盖时,就会想起来,我爸就是在那底下住着的。”面对这位孩子的心声,管理者也应该有所启发,在寒冬来临前,还有多少人缺乏基本的避寒之所?管理者的目光能否看到那些未被阳光照射的“井下生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