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在井下蜗居者被曝光的第二天,有关部门即派人用水泥封住了那些井口。这些努力尝试融入城市的“边缘人”们,再一次被这座光鲜的城市抛弃。诚然,热力井中管道密布,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封住井口确实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但封住井口之后呢?这些人又该去哪里过夜?
据《新京报》12月7日报道,井口被封死之后,在此居住的“井底人”们不知去向。而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不能对“井底人”进行强制救助,但如果他们提出需求,民政部门将提供食宿和返乡的交通凭证。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对井居者的帮助,只限于保证他们不住在危险的井下,至于出井之后,或许可以按照救助管理制度的要求,给他们提供一个星期的食宿,和一张回家的车票。但也仅此而已。
可是我忍不住为他们呐喊一句:“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些井居者之所以来到大城市,无非是谋求一个就业的机会,或者说图个温饱,一旦离开,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比如被报道的王先生,洗车就是他谋生的饭碗,如果被遣返回家,那么这唯一挣钱的行当就没有了。或许迫于生计,他还会再次返回城市,井底住不了,总会有别的角落。如此说来,封堵加遣返的路子,实在不适合“井居者”们。
更何况,救助管理制度本就不是为了类似“井居者”的群体而设。救助管理制度的服务对象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而王先生们或是洗车或是拾废品,早上7点多“出井”,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回“家”,从始至终都是“自食其力”。日子过得虽不体面,至少规律。
因此,这些“井居者”们并不同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临时性的食宿服务满足不了他们的居住需求,他们需要的不是一顿饭或是一次借宿,而是长期的营生。这大概就类似于国际上有名的“贫民窟”,他们在大城市工作,却没钱解决居住问题,只得在权衡之下凑合凑合,当大批的人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贫民区”。
那么,我们的政府可否为这一特殊的群体做些考虑,而非简单的将他们划入“流浪乞讨”人群?当蜗居一次次出现在大众的视线,这一群体的生存亟需得到城市管理者的正视,毕竟,“驱赶”这个字眼,实在与“美丽中国”格格不入。
当城市的经适房频频爆出丑闻,农民工与低收入者被隔出廉租房的门槛之外,拯救城市“井居者”,救助管理制度是否承担了过重的角色?不得不提的是,这些被封堵在井口之外的人们,还依然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