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城镇化背景下的核心议题。虽然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工进入城市,但现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方面的藩篱和隐性门槛,使得“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城镇化的核心难以做实。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原有城市户籍人口希望换成农村户籍的“逆城市化”现象。(见9月24日《经济参考报》)
“城市化”无疑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但再宏大的时代命题,都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具体工作去推动。中国的城市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成千上万农民的“市民化”,通俗点说就是“农民进城”。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仍旧存在较大差距的今天,本来这是亿万农民长久以来期待的事情。但是“逆城市化”的出现,却给各级各地政府的城镇化进程出了个难题。
所谓的“逆城市化”,就是原有城市户籍人口,或者是近期刚刚从农民变身市民的城市户籍人口,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户籍重新从城市变成农村。而产生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一是随着城市扩大化,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城郊地区都被纳入拆迁范围,而拥有拆迁区域农村户籍的人,就会因为拥有土地、房屋等等获得一笔不菲的拆迁补偿款;二是一些“农转非”的“新市民”,进城以后在居住条件、生活水平、教育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并未享受到当初预期的保障水平。
农民进城是为了能够过上比以前更美好的生活,如果这个愿望落空,那么就会心生失望,甚至产生了再回到农村的想法,而另外那些尚没有进城的农民,其进城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有可能会遇到某些质疑。这实际上是在提醒各级政府,城镇化不仅仅是户籍制度的城市化,如果只是把农村户籍换成城市户籍,就代表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至少不是百姓想要的城镇化。
进城农民想要的城镇化,是与城市居民在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平等的城镇化。但是这些依附在户籍上的社保、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不是户籍制度本身能够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考虑,统筹计划,而不能只在户籍制度上做文章。进城农民想返回农村,是因为农村的土地、宅基地等财产可以给自己的生活以保障,那么只有政府让进城农民找到这种建立在土地、宅基地基础上的保障“替代品”,让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也同样有保障,才能让农民进得去,留得下,生活好。
所以,推进城镇化的步伐要把握好,要走好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