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上海书展最好玩的地方不在展览馆里。如果你想知道的更多,看到的更多,你应该去思南公馆坐坐,去锦沧文华酒店转转。
“杰夫·戴尔等会儿要过来找你喝酒。”在15日思南公馆“英国报刊书评传统”的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拉住伊恩·布鲁玛告诉他这个消息。这让我有点儿吃惊,下午参加完思南公馆的活动,杰夫还在回酒店的车上睡着了,没想到这么快他又来了精神。
一群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带着自己的伴侣一起聚在上海的某个酒吧里小酌一番,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瞬间想起了香港书展的某个场景。香港万丽海景酒店是每年香港书展嘉宾们的居住地,如果你愿意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酒店大堂里坐一坐,你就可以看到好些书展之外嘉宾们的模样。几乎每个晚上大堂的咖啡吧里,你都能捕捉到某些作家们的身影。
我常常觉得,坐在万丽海景酒店看着这些作家们来来往往,就是香港书展最好的一幅景象。我曾经问自己,要过多久才能在内地的某个书展上也见到和体验这样的景象?好在没有等太久。
同香港书展一样在暑期举行的上海书展,在过往10年的时间里,一直努力打造成一场让读者享受其中的和阅读有关的盛宴。在活动的组织上他们也越来越向香港书展靠拢,不仅仅是出版社宣传新书的阵地,他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固定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逐渐变成了上海书展的品牌活动。主办方邀请来的嘉宾不仅仅是来做一场新书发布会,他们会谈新媒体时代书评的走向,他们也会谈旅行文学的特点。
这样有组织有规模的系列活动,你不可能靠某个出版社去完成(出版方也没有义务去承担这样的事情),而必须要由书展主办方的全力参与,并且进行经济和精神上的投入支持,而且这样的投入也不可能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收益。我却会觉得一座城市能有这样的一个书展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从这样角度上来说,我也多少开始有点羡慕上海人民了。而且要知道,前天晚上我在思南公馆和莱布雷希特聊完天(据说当时坐在他对面听我们聊天的他的太太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买了一万多块钱的LV的A货包包),晚上10点多走在老上海法租界的地盘,看着路边梧桐树衬着老洋房的时候,体会到的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另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