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定,非京籍儿童在京上学,父母需办理“五证”后才能办借读证。由于条件不符,山东籍男孩军军的借读证明办不下来。军军母亲韩女士想到了办假证、买假章。交易当天,她被派出所当场抓获。(8月15日《京华时报》)
学龄儿童信息采集5月31日就已结束。即使她办好借读证明,军军今年也已失去上学机会。徒劳的努力,其间苦涩,公众当能感同身受。悲剧既成,作恶者谁?警方依律办事,无可指摘;韩女士私办假章,也应付出代价……然而,法理维度内无比清晰的责任划分,在情感层面却为太多人所不能接受。
在不少人看来,此事对应着“外乡人在都市”的许多社会命题。比如,大城市的“驱离”机制。所谓“五证”,本就是为控制外来人口涌入;再比如,外地人与都市体系的磨合状况。
当“涌入者”未能通晓并习惯所在城市的行事逻辑,便注定只能以一副不设防的姿态,“裸奔”在风险社会中。韩女士的最大不幸在于,她几乎全然游离在这座城市秩序之外:不知道申请入学的准确流程和时限;不知私办公章的性质与风险;甚至,不知被抓后怎样申辩和维权——那些明确的禁区也就成了暗坑,怎会不遍体鳞伤?
韩的遭遇,绝不只是个体之痛,而是大量城市外来者的共同处境。虽身处城市,但自身认知与行事方式,却游离于外。对城市的文化体系、生存法则等知之甚少,其后果是他们一方面缺乏利用规则争取权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极度缺少规避风险、摆脱麻烦的技术手段。故而,只能或孤岛般存在,或病急乱投医。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将军军一家置于高危的都市生活中,却不曾尽到“告知游戏规则与维权知识”之义务,多少有点挖坑设陷的意味。毕竟常识是,只有事先充分宣示了“规则”内容,然后再依照“规则”管理,才可具备起码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