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我算是个幸运儿,大学一毕业就进了当地最有名的报社。记得当时把与报社签下的就业协议交到学校就业办领导手里的时候,收到的满是赞许的眼神。不久之后,我的各种档案学校就按照事业单位的操作模式给予办理了。但一个月之后开始有了关于档案的第一次烦恼。
当时报社为了引进人才,对于外省引进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给予特殊照顾,虽然签的是同样的就业合同,但是他们的档案会存在报社,而我们虽然也是“211重点”,但本地瓜不香,档案就被要求存放到人才市场报社的档案库。
虽然,对于初入社会的我来讲,并不太知道这些档案的操作流程以及可能对我产生的影响,只是隐隐感到这有些不公平,于是找人事、直接领导以及报社里可以用上的关系,根本没有办法,人事部门毫不避讳地告诉我,谁谁谁是社长的亲戚,进来也和你一样,档案得去人才。就这样,我的档案就被挡在了单位外头。
档案存放原来影响到我的身份以及我的前途
之前完全没有对身份这个东西有所意识,因为在收入上,报社基本上还算是一视同仁。
而一年以后,当大学毕业生转正定级之时,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档案制度对我的冲击。
那个时候,我与跟我同一批进报社的人一块办理转正定级,我们都在人才和单位之间跑前跑后,而那几个从外省回来的毕业生显得非常淡定,一切都在报社内部由人事帮操作停当。再后来拿到的初级资格证书之时,我们盖的戳是“流动人才职称评定委员会”,而人家的则是“**报社职改办”,打听才知,档案在单位的属于正式职工,而档案在人才的属于聘用人员。
这一点身份的区别,在四年以后的中级职称评定之时影响更为明显。在报业集团里,有一张党报,其余的都是子报都市报及所属网站杂志,党报里的人职称普遍都高,中级职称一抓一大把,高级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在下属媒体,中级职称都是凤毛麟角,这就是因为子报子刊网站的人员档案都是存在人才市场的,不管你多优秀都是要人才市场的职称委员会来评审,而党报的人(我和少数几个年轻人除外)基本上都是报社内部评定,这样操作的空间完全不一样,尽管很多人多次得过国家和省级新闻奖,这个放在省报可能早就破格评到了高级职称了,但是在下属单位却很难办到。
离开,原来也没那么容易
在这样的单位待得越久越感觉前途无望,终于下定决心想要离开。于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我凭借出色的业务水平赢得了北京一个公司的管理职位,作为高科技有解决北京户口的名额。而我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在工作两年以后顺利得到了这样的名额,但在迁户口的时候烦恼又来了。
当时出来的时候公司没有提到人事关系问题,我也没有在意,档案和户口也都存在原来的单位,但是现在既然有了户口进京的资格,我自然不想错过。于是积极办理,但发现困难重重。因为公司是按照人才引进给我办理的,这样就需要原单位出具一个同意调出的函,我给原单位人事部门联系,请求开具这样一个调出函,结果人家说,你不算我单位的正式职工,应该找人才市场开具。于是我又去找人才市场,人才市场说,你虽然档案存在我们这里,但是是在报社人才库,这样必须先由单位出证明,我们才好开,我又转向原单位,原单位人事说你都离职两年了早就跟我们单位没关系了,我们已经没有义务给你开这个证明了。这样折腾扯皮不休不止,眼看着离办理的期限越来越近,于是赶紧找关系让原来报社社长亲自签字批示才办妥。
这里我再提一下跟我一块办理的另外一个高管,她的情况更麻烦,她在原单位待了不到两年就离开了。档案和户口都还在原单位,这次跟我一起办理调动的时候,发现档案里没有报到证,而他没在原单位进行转正定级(按照中国现行的人事制度,大学毕业生,毕业1年以后要进行转正定级,填写干部履历表,有了报到证和转正定级才可确定你的干部身份),这样干部身份就很难被认定,就很可能不符合人才引进的条件。
关于档案的烦恼,在我的毕业之后每到人生关键节点总会无休止地滋生,到目前为止,我依然不能确定我接下来的人生会不会继续受到干扰。然而,我和我同事的经历绝不仅仅是个案。除了感同身受之外,我还有一丝庆幸,因为我没有再进入体制之内,这样没有像她一样同时遭到“难进难出”双重烦恼,而且我总算正式从原单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