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7月30日电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然而,山西一些高校传来的消息却截然相反,一串串数字把就业率撑得虚胖。
便利店竟成大学生的集中就业单位
进入7月,高校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新一轮招生工作。山西一些高校在这时宣称,上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甚至90%,飙红的数据让众多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欷歔不已。
“学校就业统计表上显示我已经工作了,而且还有单位盖章,但我都不清楚自己的就业单位在哪里!”小李是山西某高校2013届毕业生,虽然到现在他还没有找到工作,但在学校的就业登记表上他却已经“被就业”了。
小李所说的“章”,是学校在5月份给每位毕业生下发《聘用合同书》时,要求毕业生尽快寻找用人单位盖章。小李担任班长,班主任要求他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同学们服务盖章。
“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盖,甚至花钱找人给你盖。我认识一个唐久便利店的老板,让他帮忙给不少同学盖了章。”小李说。小超市成为大学生的集中接收单位。在小李的帮助下,这家30平方米的小超市一次性“签约”了5名本科生。
记者在山西另一所高校采访也遇到相同的问题。该校2013届毕业生小任告诉自己,他们宿舍的6个人都没有找到工作,都是自己找关系盖的章。“哪个单位的章都能用,交上去就行了,根本没在那个单位工作过。”小任说。
据介绍,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升学是公认的就业形式,难以造假。于是许多高校便打起了灵活就业的主意,只要学生能“找个地方盖个章”就视为就业。更有一些高校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声称“不就业就不能毕业”,使毕业生们使出各种招数:自己刻章“签就业协议”,上淘宝网站购买就业协议等。
就业率为何会被“注水”?
统计就业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专业设置、学校综合实力、大学生就业整体趋势,为之后的专业设置、均衡高校资源配置起到指导作用。可遗憾的是,不少高校统计得出的就业率,显然存在水分,被网民戏称为“注水就业率”。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永康认为,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大学生毕业后不再由国家负责分配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这样的现状必然引发招生计划性与就业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就业率不高并非高校一家之责。那么,高校方面为何要在就业率上处心积虑造假呢?
据了解,教育部曾在2005年发文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招生数量与政府教育经费划拨、各种科研立项、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密切相关。
“不光是学校的就业率,还分专业排就业率。你的就业率低了,下一年就停止招生,或者是减少招生。”黄永康说。
就业率统计应避免“运动员兼职裁判员”
业内人士认为,就业率由高校来统计,本身就存在“运动员兼职裁判员”之嫌。人力资源的配置属于人社部门职责所在,各省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通常就设在人社部门,统计就业率的工作理应由人社部门来牵头,或者由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机构来统计。
太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袁群芳介绍说,目前,毕业生只有进行失业登记才能进入人社部门视线,而对没有登记的学生却难以掌握其信息。他认为,人社部门、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之间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联动+追踪”统计模式,依托人社部门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这些工作应由人社部门主抓牵头。
“人社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就业培训等内容可以提前渗入到高校当中,对学生在创业、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形成一个有机的协调联动机制。”袁群芳说。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各大高校6月份公布的初始就业率实际上不能反映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况,至少应该将公布时间向后推迟半年,实行年度统计。建立毕业生3年内的就业跟踪制度,完善跳槽频率、专业吻合度、就业层次等量化数据,增强就业率数据的参考性和指导性,让就业率回归科学的本位,进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