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华: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在规划设计行业里面,今天是两难,一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人才,第二难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个现象背后折射出我们今天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用,而社会需要的人又找不到,所以,这是一个伪问题。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15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失误的后果,我们把高等教育发展盲目地等同于大学的升学率和追求高学历,所以这里面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太多了,第二是高学历的人太多了。高学历的人太多了之后,导致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增加,所以企业不愿意用这些人,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个伪问题。第三,今天参会的嘉宾中有两位浙商,浙江人从来不愁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天然具有很强的自就业的能力、自创业的能力,而我们今天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有就业能力,说白了就是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学生根本没有办法走进社会去实现自己的就业。这就是我的观点,所以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决。
韩林飞:我同意李院长的观点。我和李院长都来自大学,我们都深有体会,现在就业是一个方面,教育是另一个方面,这两方面的脱节非常严重,很多老师对实践、对社会不了解,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机关、管理部门还是原来的思维定势,使得教育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一直谈与时俱进,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和市场的相互关系,现在看来越来越有问题。比如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很多老师没有实践经验,教建筑设计的,自己不做建筑设计,这样教给学生的实践知识就比较弱。第二,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比较弱。这不只是很高等教育的问题,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都有问题。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教育是血脉式的家长制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长官意识制的,总在代替别人做事,代替别人思考,孩子总是“被教育”。许多孩子本来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喜欢动手做航模,可能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车工,高级技术人员,但家长要让他考大学,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培养人才的市场氛围和市场环境。孩子被上小学、被上初中、被上高中、被上大学,永远是被动的状态。即使大学选择的专业也是被动的,是家长选的。对这样的被动状态,他们往往感到很委屈。所以,当自己可以选择毕业设计的题目时,他们会很激动地说,这是人生当中第一次做自己的选择。可悲啊,多么可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一个工具。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去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适应市场的意识,建立一套他们适应市场,对市场自我价值判断的体系。
如果大学毕业就当公务员,这就是对的吗?是出人头地吗?是好的吗?不见得。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们去做适合自己的能力、潜质、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什么要讨论就业问题,因为对我们国家来说潜台词是维稳的问题。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各个行业自己创业,自我地生长?为什么不信任自然地生长,总想嫁接式地、激素式地发展?要知道,自然的增长是最生态的、最符合社会的、人的发展趋势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被”,被教育,被管理,被激化,被规划,被城市化……没有自然增长的过程,就没有社会进步,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性,继而造成男孩女性化,女孩依托化、傍大款,没有自我自立的精神,那么,这个社会怎么成长?政府非常关注就业,关注它有意义吗?能解决问题吗?这么多年,还在粉饰学生去考公务员,一个岗位多少万人去争,这是社会的悲哀。为什么不能让毕业生自我创业?不能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当他们把专业只是作为一个吃饭的饭碗,就没有感情、没有热情、没有兴趣,做这样的工作就是浪费生命,也不会做出好工作。前两天有个报道,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生,注册个公司做包子,现在发展了150多家连锁店,收入超过三亿元。那么,我们要问,他上这四年大学有意义吗?也许可以说他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如果四年前他有这样的机会开始创业,每年三个亿,四年就会创造12亿元,这会为社会做多少贡献,解决多少就业?为什么非要把他圈到大学里来?为什么没有舆论来支持他呢?我想,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分配不出去的原因。大学生好像都是高端人才,其实只有个毕业证而已。很多学生生活能力非常差,依托能力非常强,出门一个月不会洗衣服,背了一堆臭衣服回来,没得穿了就再买一件,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听起来很可悲。
还有刚才李院长说的学校扩招,各个学校不是要求扩招,也不是说有这样的人才需求,而是被扩招,某些领导人一拍脑袋就扩招了,是被动行政命令的结果,教育完全行政化,脱离市场,脱离实践,这是导致今天就业难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另外,教育的人性丧失,让孩子像书呆子一样,没有任何的创新能力,在高中之前就拼命学习,到了大学突然放松下来,失去了竞争力,没有顺应人性。我们现在的社会价值观有问题。这种社会价值观逼着大家都要走独木桥。可以统计一下,今年毕业的600多万学生,留在北上广的有多少?脱离北上广的有多少?毕业生都想去城市化率高的城市,强的地方,都不愿因去小城市、小城镇。都想找高端岗位,都不愿因去普通岗位。所以,当北大毕业的那位卖猪肉的先生见诸报端时,大家都嘲笑他还要去解救他。虽然说他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没有得到用处,但他做这个工作也很好啊,自食其力,同样在为社会做贡献。其实,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本本份份地做工作,只要不违法,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自食其力,就应该得到社会认可。
所以,这就牵涉到城市化的问题,上世纪 80年代,我们的政策是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那时候靠的是行政命令、国家计划,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当一线城市土地、人员成本都很高的时候,就应该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现在,中小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没有人才,为什么国家不出台相关的政策?如果当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政策能够很好地执行,解决当地就业、当地人才培养等问题都可以很好地解决。现在的政府,换一茬一个政策,没有政策的连续性,屁股指挥脑袋,这样的话,就业难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必要讨论。
李迪华:所以说,这是决策失误,战略决策失误,除非能反思反思教育体制。
李艳峰: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就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我觉得最主要是缺少技能型人才,现在我们外包的很多企业都招不到技能型人才,招人很难,包括我们做的任何一家大的客户也好,像诺基亚等等。说白了,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到生产线上工作,而中职、高职、中专技校等毕业的学生又很少,并且他们的专业也不是很强,没有按专业去学习这些东西。这些就是造成现在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也就是说,两者得不到相互的匹配。
林如宁:我1991年大学本科毕业,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的设置让我学了一大堆数学,所以,我应该属于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国家给我这个专业的定位是理工科,就是要动手,如果学编程,学语言,就自修。我们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子。现在突然发现对这个世界有点理解不了了。我看我女儿为了中考,就是天天做题。现在,大家都在抱怨,说本科变成了高中的延续,我觉得这就麻烦了,我们所有的人都成为这个过程被动的参与者,又是积极的推动者。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我们要让孩子上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否则就上不了好的大学。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孩子了,我不可能停下工作专门陪她。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孩子都很被动,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实际上,立国之本是人才,最近刘亚洲有段讲话,他说,美国最可怕的不是军队,不是硬件、软件,而是精英人才。我觉得,作为国家来说,应该有人才计划,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像大学的话,我觉得本科就得调整,像我学那么多理论,这么多年根本就用不上,而孩子们也根本不是为了自己学习。我跟女儿聊天说,如果说现在你学习是为你自己,这句话好像不对,说你现在是为我学习,是为家长学习,好像也不对。我觉得人才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素质:一个是人的基本素质。中国人的基本素质特别难建立,随口吐痰是几千年了,短时间可能改不掉,但在道路上扔烟头、扔垃圾,这要让城市付出多少成本?我觉得这是态度问题,很关键,其次才是技能问题。
我们公司很想招大学毕业生,一般来说,通过一定考核进入公司后,我们要花三四年时间慢慢培养,能干活就干,不能干就让他悠着点做点别的。可是,往往培养了两三年后,他就离开了,因为现在变化太频繁了,技能跟社会的脱节,他们必须不断跳槽来包装自己,大学生就拿单位去包装。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私人企业实在是伤不起。另外,本科生到我们公司,一月工资,我给他一万二,可是编程编了两三个月,却拿不出东西来。现在我们招的人,连大专都不是正宗的,有的就是高中毕业后经过培训的。我们是中小企业,很缺人,我有一个专门管人力资源的,天天在网上招人、面试。我说,这个工作是不能停的,往往通知一百个人,来面试的只有二三十人,再挑一下的话,概率就很小了。对我们公司来说,现在招人很头疼,可是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说缺工作,所以这是舆论导向问题。希望通过城市化杂志这个平台,能够对国家的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提出一点建议。
林秀伦:我觉得咱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是很不成功的,首先我们讲教育产业化,这个问题我觉得就很严重,我们国家刚成立的时候,教育就是免费的,再往以前看,教育也都免费,现在反而教育改革以后反而收费了。这个有什么意义?另外,小孩在小学、中学拼命读书,进了大学以后却突然轻松下来,人到了成年以后,能去很好地读书了,却不让他去做了,还要让他掏钱才能做到,可是这时候,他还没能力赚钱,另外,掏了钱还不给他教育,就为了考个大学,就为了过这个坎。我很关注美国的教育,在美国,进大学很便捷,想出来很难。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更多人进大学呢?所以,这造成我们国家进了大学的人都很自豪,实际上这是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实际上什么都不懂,去找工作,还高高在上,觉得我是大学毕业。
我从来没读过大学,我不看重学历,我看人只看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实际不实际,的思想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我注重这一块,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注重这一块。如果我当教育部长,我不吹牛,完全有能力让教育免费。为什么不能呢?现在教育的成本在哪里,一个是教室等硬件设施,土地是国家的,盖房子的成本很低,还有就是教师的工资,这也是国家给的,纳税人给的。对吧?此外,教育还有什么开支?书本等,找几个企业免费提供就行了。这个问题,我一直就想不通。如果不收费,谁都可以上大学,就不会存在就业难了,因为不用谈什么大学生了,想上都可以上,免费给你上。这样,每个人就可以自由选择专业,不想继续上就可以去找工作。现在,国家把大学定位为一个门槛,必须有大学毕业证才能找工作,造成就业难,包括还培养了一批庸才,浪费钱财,这就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
此外,我认为我们国家在卫生医疗方面的改革也是不成功的,过去看病是免费的,因为医生跟老师一样是国家培养的,国家发工资,医药等让几个国企免费供药,医院由国家建。现在,这其中产生了腐败,是体制的问题。还有住房也是一样,过去,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住房,职工免费住,不需要购买,因为房子是国家的,现在呢?这些都是国家体制造成的,要改革。不改变体制都是空谈,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