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关于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观点甚为流行。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年龄(按世界银行标准,15岁至64岁)人口比重较高,相对而言需抚养的非劳动人口(0至14岁少儿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之和)比重较低,即人口抚养比较低的状态。人口红利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上,意味着一个人数众多、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供给环境。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自然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人口红利还体现在储蓄率水平上。劳动年龄人口有收入,除去消费后会为将来储蓄,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时,国家的储蓄率也高。储蓄转化为投资和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促进要素。
我国的人口红利早在1965至1970年间就已经出现,但因为当时经济体制的原因,发展模式过分依赖资本密集型产业,人口红利并未充分释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强劲,人口红利急剧释放,促成了34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人口红利到底有多大呢?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一般为人口抚养比,即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比值。人口抚养比越低,人口红利越大,反之,人口抚养比越高,人口红利越少。如果以世界平均的人口抚养比作为标准,则我国的人口抚养比低于世界人口抚养比的程度就标志着我国人口红利的相对大小。统计数据表明,过去34年来我国的人口抚养比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于过去10年来低于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红利之巨大。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在2012年出现了回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比上年减少了345万。其结果,人口抚养比从2011年的34.4%回升0.5个百分点至34.9%。根据这一变化,很多学者与评论人士惊呼,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现,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是否能够这样描述与解读呢?巨大的人口红利如何会瞬间消失呢?对此,需要作更为准确与科学的描述与解读。
2012年,中国的人口抚养比虽有所上升,但仍比当年世界平均的人口抚养比低出18.3个百分点,只是低出的幅度比2011年小了0.7个百分点。这说明,2012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而且很大,只是比2011年略为减少而已。所以,2012年中国人口抚养比的上升,至多只能解释为中国人口红利减少的拐点,而不是消失的拐点;只意味着人口红利开始减少而不是即将消失。这两个表述的区别是重大的,其对于经济增长的涵义是很不相同的。
如果说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现,或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则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即将消失,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急速放缓。但如果只是人口红利减少的拐点已现或人口红利开始减少,则人口红利仍存在并很大,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进而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长虽将有所放缓,但仍会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
实际上,问题不仅仅在于此,还有一个目前中国人口红利的利用率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继续存在,当前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不都是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农村仍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从目前农业增加值只占中国GDP的11%,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人口的35%这一对比中就可见一斑。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如此大量的闲置农村劳动力将陆续向城镇转移,形成新的有效劳动力供给,使人口红利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完全可弥补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总人数下降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初步估计,中国的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30年左右,其间起码将有3亿农民进城,每年1000万左右,足以抵消每年几百万劳动人口的减少。因而,今后30年中国总有效劳动力的供给仍将是逐年增加的,人口红利随着其利用率的提高并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减少。
就是说,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中国的人口红利不但不会即刻消失,实际上减少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同时,从储蓄率的角度,理论上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和人口抚养比的升高会降低国家的储蓄率。今后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老龄化,即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而实际上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和储蓄率。因而人口抚养比上升后的一定时期内,国家的储蓄率并不必然下降,相反还有可能进一步上升。有人将此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期。鉴于中国人的高储蓄倾向和父母溺爱子女的传统,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效应将更加明显。这意味着,人口抚养比上升对储蓄率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起码在中短期内并非负面。何况,就我国情况而言,被担心的并不是储蓄率过低,而是过高。目前我国的总储蓄率已超过50%的阀值,导致消费不足,降低储蓄率是当务之急。
当然,中国的人口红利最终将会消失。但为时尚早。仅从目前34.9%的人口抚养比升至53.2%的世界水平,就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若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则要等到城镇化结束以后,即30年以后;从储蓄率的角度看也是在20年后。
(作者系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