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地域特色和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让其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遗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特色危机,大拆小拆千城一面现象严重。从城市个性缺失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问题?在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如何为中国的城市找到个性,让城市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市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1、是谁毁了中国城市的个性?
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针对美国大城市提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书中说:一个城市不能只按一个模子来打造,城市是异质人群的聚集地,具有足够的可辨识性。
当我们置身于我国某座城市的繁华街区,却分辨不出究竟是哪座城市。因为大城小城一个样,南方北方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宽马路、大广场……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新建筑所淹没。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院副所长于长江在谈及自己的感受时直言:“对此,我的感受肯定是负面的,感觉很遗憾,痛惜,甚至反感。”想必这番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在中国旅游设计院院长郑建平眼里,现在看马路是一样的,车子是一样的,楼房长相是一样的,甚至吃的东西都是麦当劳的标准定制,坐的飞机是一样的,家里所有产品是一样的,这就是工业化条件下的城市化将我们格式化了,让我们被迫过着格式化的生活。郑建平说:“高度工业化,恰恰是城市化的敌人。工业化时代,我们的城市像工业制成品一样被成批的生产出来。工业化给我们制造了一个个摩天大楼,制造了一个个超级大广场,这些并不是中国城市的‘土特产’,而是从西方学来的泊来品。”
是谁毁了城市的个性?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坦言,我国城市没有个性的背后是“千城一规”。他在查遍图书馆后惊讶地发现,我国的城市规划源于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标准,这么多年其城市规划理念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的建筑风格。让他不可思议的是:“前苏联的城市规划在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我们的影响竟然这么大!”
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造成当今城市没有个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规划的千篇一律。他说:“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还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一样。在规划阶段缺少城市个性因素的融入,缺少对现有城市个性的研究和提炼,很多城市的规划抄来抄去,这样一来,打造不出有个性的城市一点都不奇怪。”在陈述这一现象时他认为,不同城市原有的特色在快速消失,与其一起消失的还包括原本便利的生活设施。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指出,在现代化模式下我们对城市的认识不足,只认为城市是居住的地方,于是仅仅按照功能化城市的要求建设城市,比如城市竞相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大广场,建立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设施。
“一个城市建成什么样子很多时候是城市行政长官心目中的愿景。”郑建平的一句话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现在的城市是谁的城市呢?究竟是谁塑造了城市?用他的话说:是这个城市的行政长官以及他所聘请的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的城市。“他们规划了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就享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就拥有了什么样的空间,我们是被动的,我们现在是被城市‘格式化’了的市民。有什么样的城市规划设计形态,就有什么样式的城市生活形态,规划师给我们设计道路,我们就得忍受塞车;规划师给我们设计大广场,我们就得晒太阳;规划师设计了两个洗手间,我们就得在门外忍受内急之苦。”
于长江与金元浦都无一例外地表示,城市没有个性是地方城市政府“高速政绩观”在做怪。出政绩的最快手段是按照现代化的方式很快地改变城市原来破旧的面貌,这是在短短的任期内、在眼前就能看到的成果。于是,城市的面貌改变了,原来破烂的地方变得干净了,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到处争相建高楼、大广场、大马路,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没有差别。事实上,争高求大不一定是好事,这是一种赶超型的现代化模式,对现代化没有深入思考。西方人认为一百年的东西已经很好了、一定要好好保护,而我们却不同,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文化被忽略了,一个城市最宝贵的传统变得毫无价值。
不过,金永祥也同时指出,中国发展速度这么快,城市出现同质化不能责怪规划编制人员,也不能责怪城市管理者,应该怪的是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个性的重视不够。他良苦用心地说:“如果城市个性的重要性已经被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甚至市民广泛理解和接受,那么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不可能不融入城市个性这一重要因素。”
2 城市没有个性后果很严重
城市失去了个性,就像一个平庸的人,虽然还“活着”,但在茫茫的城市之林中就等于不存在。这话听着有点耸人听闻,但却道出了城市个性的重要性。
许多专家和学者表示,城市个性的丧失反映了在中国城市经营中的一种流行的思维方式。这种缺乏创新的模仿式的城市经营,造成的后果不仅表现在城市建筑上,还将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的雷同和城市发展失去竞争力。
没有个性的同质化竞争使城市失去吸引力。“城市失去了原有或者应有的魅力,吸引力自然也就下降了,这导致了城市发展后劲不足。”正如金永祥在思考城市个性的重要性时所描述的:城市生活富裕了,市民对城市的感情却淡漠了。国内有些城市之前很有特色,很让人留恋,但当若干年后再去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变样了,变得和别的城市没有两样了,让人没有再去的欲望。这是很让人痛心的!为此,他质问:“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要坚持走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被认为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中国跨过中等发达陷阱的希望所在。严重的同质化是城镇化的初衷吗?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化将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复杂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还要继续走同质化的老路吗?
于长江从城市景观特色特性的消失造成的损失谈了自己的见解:不同城市景观的背后,是各个城市自己丰富的生活方式、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不同城市的这种地方性,汇合为我国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而消灭这种地方特色,就是消灭了大量城市文化要素,造成城市文化要素单一、贫乏、简单重复,生活文化总量大幅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也造成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
我们的“中国梦”要减少贫富差距,而城市丰富性的减少,却会扩大社会分化和阶层固化。于长江说,因为普通民众一般只能在特定城市中生活,不管国内城市如何,一些能够享受高消费、奢侈消费的人口,可以在城市中某些特定人造的小环境——会所、庄园、别墅等设施中,享受高档的多样丰富的生活设施,也可以随意到处旅行,甚至周游世界,享受多样化的城市风貌,而一般中下层人口则只能在城市一般区域和公共空间中,在有限的城市环境中生活,与上层人口存在巨大的景观资源差异。
金元浦则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城市个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城市的格局形成之后,往往要因循几百年。比如我国大多数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几百年来大致不变。中国这一轮的城镇化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甚至后无来者的城市大变革,城市的基本格局也可能将延续到未来数百年。今天这一代或这几代的城市管理者、决策者们,必须要有对城市的历史负责的使命感,要对城市的未来负责。
的确,城市个性缺失会给当下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于长江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他说千城一面会造成城市人口——特别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在审美和生活品位方面的损失,长期生活在这种单一乏味的城市景观中,既得不到优秀的传统城市设计和建筑艺术熏陶,又无法继承和汲取人类城市和建筑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影响我们社会总体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这种单一、粗浅的城市标准和审美品位,如果成为主流标准,就会降低人们对于城市建设多样化、精致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弱化对各种肆意拆建行为的制约,助长各种过度商业化和滥用权力造成的城市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等消极趋势。
城市是现实与历史的合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突破口。“三年一变样、五年一大变”,是政绩的口号,一定是对历史不负责的口号,一定不值得我们高喊。城市建设需要遵循现实变革中基本的规律性,按照发展的步骤、阶段、格局、美的艺术,来建设适宜人类栖居的城市,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城市街区、城市楼宇、城市家庭、城市人等多方面入手。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些城市的改造,出现了很多弊病,贪大图洋,贪新图快。为此,金元浦呼吁:不要那么心急慌忙地“拆除”我们的城市,我们应好好地研究自己城市的资源:文化的、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城市名人、民俗民情等,进行多种设计,用跨越现实的未来视角去关注城市。
为此,我们在观念上要有所突破,要把每一个城市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用金元浦的话说:“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件富于魅力的艺术品,有文化和记忆的艺术品,有自身深刻的物质和非物质传承的资源,城市的历史、城市的传统都在城市的建筑中积淀。正如鸟巢是一件巨型的人类雕塑,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件人类的雕塑品,我们要怀着审美的、热爱的情感去雕刻它。”
陈旧的设计理念已经让国内的每个城市都无一例外地支付着巨额的“折旧费”。作为国内著名展示与空间设计第一人,郑建平认为,要想突破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现象,设计师一定要具备跨界思维。建筑规划师不但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还应该有城市学、社会学等社科知识储备。在跨界中融合,打开设计思路,才会出现不拘一格的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
他还指出,规划师、设计师只能是我们市民的委托人,代表我们的意愿去替我们设计一个城市。为此,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在城市审美上的公共权力。目前,我们的公共权力在这方面是缺失的,缺乏有效的监督、有效的建筑评论,我们应该有环境权、公民审美权,就好象我们拥有阳光权一样的重要。“如果我们多一些这样的监督,那么劣质、雷同、蹩脚的设计就会越来越少。”
作为社会学者,于长江认为继承传统非常重要。一个城市的传统,是经过千百年融合修炼出来的,有很多文化精华,必须重视,传统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包含着重要的生活逻辑和文化要素,不能随意忽视和放弃。在目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摒弃粗浅的“先进-落后”二元对立的“进步观”,确立各种文化形态的价值,不管是现代还是传统,东方还是西方,宗教还是世俗,小众还是大众,都有其平等的价值,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化崇拜”造成的鄙视草根习俗、消灭传统生活的冲动,同时,要真正理解传统的深厚性,不是功利化的随意论证、发掘、仿造就能“继承”的,一定要从一个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中发现城市的深层气质,找出这些气质与城市传统景观的内在联系,建 立一种真正综合的城市规划和景观理念。
同时,于长江也指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保持社会文化的连续性,而不是总想“破旧立新”、“除旧布新”之类运动。只要有可能,就应努力把新的东西建立在原有社会文化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取代、破除旧的东西。在所谓创新中也是一样,只要能继承的,就尽量继承,能新旧结合的,就尽量结合,要把继承与发展视为一个事物的两面。
3、让城市有个性,我们能做什么?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看,城市的吸引力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历史的长短,而在于独特的内涵与个性。据了解,刚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其结构、内涵、组成要素和环境千百年来未被根本改变,传统的耕作体系至今还很活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遗产地的功能、实践、传统知识得到延续,传统仪式、信仰和风俗也得以沿用。而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一个——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建都于1956年,用三年多时间在一片荒野上建造起来,城里不见古迹遗址,也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但其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以及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1987年这座新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从此蜚声世界,创造了世界城市史上的一个奇迹。
有人说,一个城市领袖的个性意味着这个城市具有什么样的个性。2000多年前,雅典市长伯利克利向公民代表大会发出的邀约——建设帕尔克隆神庙供奉太阳神,建设帕特农神庙供奉雅典娜,让雅典成为一个伟大的卫城,今天仍然是世界城市之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的曲阜因为儒家创始人孔子闻名世界。
这其中蕴含着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追求。正如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所言:一个城市无论多么繁华,有了个性才会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坐标,才会有更持久的发展。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意识到挖掘与塑造城市个性的价值。去年11月24日山东省旅游局官方微博发布“山东省十七城市个性大全”,其中德州城市个性“最美食”引发德州市民大讨论。有不少德州市民则表示,德州自2010年就实现了从扒鸡到太阳城的转变,“最阳光”比“最美食”更能体现德州个性。不过,在外界眼里,提起德州首先让人想到的便是德州扒鸡。德州市政府相关人员表示,德州扒鸡这一美食确实小有名气,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但是“中国太阳城”更能代表德州未来发展,更能彰显城市个性。
前段时间,东莞市曾大力度播放新的城市宣传片,展示城市新的形象,有人评价此举欲为“性都”正名。在金永祥的眼里,城市个性会有千百张面孔,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好的个性,城市个性的打造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什么个性都传播。有的城市户外广告乱七八糟,有的城市垃圾遍地,人们随地吐痰,有的城市建筑歪的歪、斜的斜,这些很明显不是好的个性。“寻找城市个性,应该使好的个性升华并发扬光大,使不好的个性受到抑制并摈弃。当优秀的城市个性渗透到城市建设管理者、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成为城市真正的灵魂。”唯有这样,城市才会带给市民享受和机会,市民也自然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城市又该如何打造个性呢?广西灌阳县以瑶族风情打造艺术城市的实践值得我们深思。这个城市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同时通过城市的建造和公共艺术,来考虑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凝固成一个城市品牌形象,成为我国第一个叫出艺术城市的县级城市。对此,金元浦教授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建筑是第一艺术,在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旧城改造(尤其是县级城市改造),要以“艺术城市”、“美的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未来的市民期待着更加“诗意”的栖居,因此,公共艺术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他谈到了创造“艺术城市”的具体思路,即要结合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挖掘当地未挖掘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具有强烈地域性特色或创新特色的城市;要站在全球旅游、特色旅游角度进行城市规划;要从“影响力、标志性、艺术性、公共性”等多个方面评价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要将构建“艺术城市”“美的城市”与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
在众多的城市中凸显城市的个性应遵循什么?于长江给出了一个答案:中国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城市的个性,就是这种地方性的一部分,所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地方性,就是城市个性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他举例说,当地人的饮食、语言、服饰、礼俗、民间信仰、文化娱乐等等,要作为正面的文化文明要素,得到鼓励和弘扬,在此基础上,肯定就会有相应的设施和硬件景观。比如在沿海城市,人们的有拜妈祖的信仰,这种活动就自然要求有一定数量妈祖庙,并会有特定的样式、空间、规模等,那么这种妈祖庙就是城市景观特色的一部分,也是真正有意义、有民众基础的文化个性,这并不需要特别的“打造”,只要尊重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习俗就行了。
“寻找城市个性的工作做好了,城市建设和管理才会有血有肉,才能事半功倍。”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今年1月6日,在第六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在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大岳咨询公司等相关机构,隆重启动“寻找中国城市个性”大型公益活动,希望改变城市同质化从寻找城市个性开始,同时也希望这项工作有利于提升中国城镇化的质量。用李秉仁的话说:“寻找城市个性的工作需要认真去做,用心去做,需要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做好这项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知道其难才可能把工作做好。”他表示:寻找城市个性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做下去,虽然时间很漫长,而且要付出很多代价,但这是符合城市发展潮流的,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谈到城市个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金元浦在接受采访时不无深情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造城运动,是关乎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恐怕将确定着未来二三百年中国的城市格局。为此,所有的造城者、所有的官员都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