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海市将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此次涨价幅度将超过三成。不仅是上海,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近30个城市已经或正在进行自来水价格调整,其中包括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城市(网易6月27日)。
这是继2009年多个城市水价上涨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波自来水涨价潮。仿佛是一阵风一样,全国各地自来水厂又再次开始集体性的“入不敷出”了。但其各地自来水的成本究竟有多高,或者说,成本“应该”有多少,在垄断经营的背景下,总是让人感觉是雾里看花。
城市供水以地域分界,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内独此一家,消费者别无选择,独家垄断的优势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供水企业在每次涨价时频频祭出的“成本”大旗,却难以服众。因为在没有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成本的合理性无从确认,企业说多少,就是多少。典型的就是巨大的“三公”支出,时不时爆出的“天价酒”、“豪车”以及公费旅游、请客送礼等等。而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部分地区在“国退民进”的时候,民间资本甚至外资企业对自来水这个“亏损臣头”却又都是“趋之若鹜”,如果这个行业真的是“赔本买卖”,那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些“资本家”,不可能如此积极。他们急于进入这个领域,恰恰是看中了垄断特性。在垄断的环境中,盈利的空间与想象的空间经常成正比。
每次涉及居民生活消费涨价,如电费、天燃气费等等,都难免引来争议乃至不满。其实,公众不满的,不是涨价,而是对承担这些国计民生企业的生产成本的质疑。在垄断企业要求涨价之前,最需要理清的,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否合理,特别是管理成本,这不能成为一个“糊涂帐”,不能任由垄断企业自说自话。政府部门更不能与供水企业保持高度一致的涨价思维,为供水企业涨价制造舆论空气,而应该体现出应有的责任担当,站在公共立场上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