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17日报道,颐和园东宫门外,一辆公交车追尾一辆临时下人的轿车后,撞上了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影壁,虽未造成对建筑本体大的破坏,但是影壁须弥座以上约2米的砖柱及线枋子外闪。
从交通事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追尾事故,但是不普通的是撞伤了古建,损失尚可弥补,实属万幸。算上这次事故,暴露在大街上的古建被撞的事件屡屡发生,在我的采访经历中,国子监街的牌楼被超高的货车撞过,张自忠路的段祺瑞执政府大门更是在两年之内三次被撞,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在维修。
这样的事情为何接二连三地发生,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北京是古都,建都史已有860年,在胡同里转转,都能找到古建,更何况是繁华的马路上。但是随着机动车的迅猛增长,马路边上古建的危险系数越来越高,刚才提到的几次事故还算是小打小闹,但是如果哪天出了大事,悔之晚矣。
可是,羊已亡,补牢的行动却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段祺瑞执政府的大门连着三次被撞坏,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至今还没有拿出来,下一次撞门的不知又是哪个错把油门当刹车的手潮司机。诚然,有的地方确实存在一些不能一蹴而就的客观原因,但是预防性措施没有不实施的借口。解决方法甚至连住在这些古建周边的居民都想好了,有牌楼的路段,像保护桥梁一样增设限高杆等警示标志;像颐和园东宫门这种古建筑密集的路段,对机动车通行作出一定的限制。
预防措施虽然无法百分百保证马路边古建的安全,但也是一种示范作用,提醒更多的人驾车时更加小心,注意保护古建的安全,这样的举措越早实施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