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新闻,说的是一个年近七旬的孤寡老人弓身穿行街头,颇为吃力地拉着100公斤麦秸秆叫卖。烤饼和水就是老人顶着烈日途中用来充饥的!在郑州嵩山南路,一位等活的民工目睹此景心头泛酸,老人极像父亲当年的辛苦;他赶紧掏钱买下麦秸,让老人回家。
昔日有关公千里走骑,今日有七旬老人为50元走百里卖麦秸,同时,碰巧这日子又正好是父亲节,因此,一个等活的民工,执意要将老人的麦秸买下,而老人也隐约感知这举动中的怜悯意味,还不想卖。
伤齿龙想,这新闻触动泪点的,一是,穷帮穷,乐无穷。这“老大爷”和这“大兄弟”,两人同属穷汉,这说明了,慈善没有高下,悯民没有贵贱,好事没有门坎,任谁都可以日行一善,而本就差钱的民工怜悯更差钱的老人,就更具震慑的力道和暖人的温度。
此外,环保戏,显根基。新闻称,民工自己也知道,这些麦秸对他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但会尽心把它们处置好,防止被人引燃。这句话时,又让人读出环保自觉性,我们都知道,每年北方一个四季歌般的新闻是燃烧麦秸,那漫天雾霾,与这燃烧麦秸有一定关系,所以,来自最基层的民工有“防止被人引燃”的自觉性,这往大了说,就是“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诸多事业的推动,诸多改型转轨的催化,诸多新政惠政的实施,所最可依赖的执行基础,不就是这种“民众自觉”吗?
再有,小善行,微推动。“昨天下午,新郑市龙湖镇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针对老人的生活状况,他们将联系民政部门酌情给予照顾”。真是小人物“影响了有影响力的人”啊,一件小事,被媒体发现了,被当地基层政府重视了,帮了一个具体的人,这虽然离我们想要的“制度性路径”还有点距离,但,“我推过那道墙,墙移动了一点点”(劳伦斯布洛克语),想想《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平权历史的推动,我们不难发现一句老话的质朴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