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武汉城区的王女士提着绿豆糕、皮蛋,赶到独居在江夏纸坊的父亲家,想陪父亲过端午节。令她没想到的是,父亲已离世多天未被人发现。(6月12日 《楚天都市报》)
端午节,本是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一家人陶醉在其乐融融的浓浓亲情里。不幸的是,王女士的父亲,却在端午节前悄然离世,老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失望与绝望、孤独与寂寞,我们不得而知。但老人生命在孤独无助中戛然而止,犹如一记重锤,既拷问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异化,也拷问着社会公共救助的缺失。
即使儿孙满堂,也享受不到儿尊女孝的亲情绕膝,这才是独居老人彻骨的悲哀。他们想融入子女的生活,可是代沟太深;他们想和子女唠唠嗑,可是儿女们没时间、不耐烦;他们多么想走进孩子的心里面,可是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于是,在他们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倾囊给子女后,自己却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虽然爱不会枯竭,但得到的,只是子女们例行公事的回家探望,甚至,连例行公事,也在各种理由的搪塞下,大打折扣。
他们选择独居,或是身不由己,或是迫不得已。对于那些独居的老人而言,子女亲情的滋润,亲人孝顺的慰藉,尤其不可或缺。若是亲人们对他们不闻不问,或少有问津,他们很可能愈加孤独无依,心灵在望眼如穿中绝望,亲情在期盼焦灼中干涸。哀莫大于心死,亲情一再的疏忽“干旱”,对老人们又是怎样的残忍和杀戮!
众所周知,我国已迈入老龄社会,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94亿。而由于历史或人为因素,我国空巢独居的老人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我国的养老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增长,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窘境,平均50个老人才有一张床位;另一个方面,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尚差强人意,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养老投入仍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满足养老需求。而这些,无形中加剧了空巢率,也无力纾解空巢背后的隐忧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天,我们怎样对待老人,也就意味着,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老人,本不应成为被社会忽视的群体;老人,更不应成为被亲情淡忘的角落。
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痛楚。千金易求,亲情难觅。作为子女,工作再忙碌,事业再重要,也要常回家看看,陪父亲聊聊天,听母亲唠唠嗑,毕竟,再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不如子女的嘘寒问暖更令父母心暖。父母恩,感天地。老去的、独居的父母,更需要我们子女陪和哄。
对于那些独居空巢老人,社会不能无动于衷,公共财政部门应该建立空巢老人救助机构。既可以通过定期走访的形式了解老人的生活、精神需求,也可以通过志愿者结对子的形式帮扶老人,并形成一套长效的救助机制。同时,对那些长期疏离父母的子女,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障,不但对子女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必要时还要以强制的手段督促。从而让天下所有的老人,老而无忧,乐而忘忧,绝不叫任何一个老人在孤苦伶仃中溘然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