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庆农村老家进城打工的那一年,黄江保刚满24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儿。对于这个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
如今,黄江保41岁了,孩子也已跟着进了城,大女儿在合肥重点中学上了高中,小儿子也读到了初三。“虽然现在生活苦点,但看到孩子的教育有了着落,我的心踏实了不少”黄江保说,从过去的一无所有,到现在基本生活条件都有改善,农民工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现在就盼着城里的各项保障能更接地气,让我们农民工也能一样享受,有了保障,融入城市就真正有了希望。”
盼:看病更有保障
苦点累点倒不怕,可一旦生病,这点工资根本不够折腾
“刚到合肥时,人生地不熟,我算很幸运了,通过老乡介绍在一家私人家具厂打工,好多人来合肥打工光找住的地方就折腾个把月。”回忆起进城时的情景,黄江保言语中满是感慨,“吃住都在厂里面,可不敢指望有什么好条件,吃饭就是米饭就青菜,睡觉夫妻俩挤在不到一米宽的小床上。”
“我瘦嘛,要不就挤不下了。”老黄不忘调侃。
黄江保说,刚到厂里的时候边学边干,根本没有钱赚,住的地方是郊区城中村,又吵又脏,与想象中城里的生活差得太远。
“后来我和妻子分头去了陕西和河南做手机生意,想法很简单,就是多赚点钱。”黄江保告诉记者,“哪想到生意更难做,起早贪黑进货铺货,最后不仅没赚到钱,带出来的本钱也赔了不少。”
“不能空手回家啊,夫妻俩就硬着头皮坚持。母亲身体不好,有一次在家犯病昏迷了两天,当时小儿子出生了正交给母亲照应,孩子也两天两夜没的吃。”说到刚进城的日子,黄江保摇摇头,40多岁的汉子眼眶也湿了。
夫妻俩想想,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家里人,在外折腾几年后,2000年回到了离家近点的合肥打工,再次进入了家具厂。
扛板子、上电锯、订柜子,黄江保一米六的个头扛起大木板呼呼喘着粗气,豆大的汗珠沿着略显蜡黄的面庞不停往下掉。
“早上6点多就得起床了,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不觉得累,能赚钱就行,现在咱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靠近5000元了。”黄江保乐呵道。
黄江保说,在城市里打工,苦点倒不怕,夫妻俩都撑得住,可就怕生病,病了不能干活,去医院也看不起。
“他身体也不好,有胃溃疡,还有血管瘤,让他去看他就是不去,怕花钱,也怕耽误工作,就在小诊所随便拿点药。”妻子何爱青刚开口,黄江保打断道,“都是小毛病,不碍事的,你别太担心了。”
妻子不说话,扭过头去,偷偷抹了把眼睛。
黄江保告诉记者,身体确实有些毛病,但不敢去大医院看。“现在一进医院门哗哗就是钱,随便做个检查都得上百元,这么点工资,实在不敢去折腾,还有俩孩子在合肥上学呢。”
“没有医疗保险么?”记者问。
“户口在老家,上了新农合,现在安徽政策好了,也可异地就医报销,不过要住院才能报,我哪有那时间呢!”黄江保说,跟城里人相比,报销额度也有限,自己还得掏不少,想想俩孩子,还是忍了。
忧:干活没有保险
维权我们心里没底儿,大多数进城打工老乡没有“五险一金”
“进城后也换了几份工作,都是私人小老板,工资起起伏伏,全看企业效益。”黄江保说,打工这些年还没遇到老板不给工资的,拖的情况倒有,企业效益不好的时候,有时候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来。
“就没担心老板不发工资吗?”记者问。
“担心啊!怎么不担心?有个老乡跟着老板干了一年,说年底一起发奖金,可到了过年,老板跑了!一年的血汗啊,就这么没了。”
“这些年最大感受就是心里没底儿。我不知道啥维权,就知道不发工资就围着老板要,发了才干活。”老黄笑笑,只会这土办法,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换工作。
“丢工作不怕,反正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现在找个差不多收入的工作倒不难,到处都缺人呢。顶多换个地方住,搬家就是了,早习惯了。”老黄说得很爽气。
“养老保险啥的厂里给交了么?”
“没有,厂是私人小老板,征得我们同意说是额外给我们发几百块钱,就不专门给买了。要说让我们自己去买,说实话也舍不得,几百块钱可以给孩子加好多餐肉呢,再说老板给的也不够。”黄江保说。
“干活没有保险,会有担心么?万一出现工伤咋办?”记者问。
老黄沉默了,或许还没有想这么多,或许是真的担心起来。
“咱们算好的了,一起进城打工的老乡,就几个人厂里给买了‘五险一金’,大部分人还没有,咱们老板多少还给点补贴。”何爱青说,城里人有最低生活保障等,但农民工有没有,自己也不清楚。
“别着急,都会有的。咱们还年轻呢,养老的事不着急,年纪大了实在留不下就还回农村。”老黄从沉默中恢复过来,依然笑笑,“现在咱俩每个月挣得肯定超过那啥最低工资标准了。”
喜:教育机会一样
两个孩子能在城里上学,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待遇,是最幸福的事儿
对于好多进城打工者来说,让孩子进城上学,是他们最直接的想法和最迫切的愿望。
记者了解到,根据合肥市包河区最新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案,打工者只需提供在区域内的暂住证或居住证,并已居住1年以上,子女便可以进城入学。
“刚开始没钱,户口在老家,孩子在城里也上不了学,就让家里老人带。”黄江保说,“后来工资逐渐涨了,于是在2003年的时候,把女儿接到了合肥。”
黄江保告诉记者,女儿刚来的时候最愁的就是上学问题,幸好遇到当时合肥市包河区正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于是就将女儿送到了最近的葛大店小学上学。
“后来儿子也进城读书了,两个孩子能在城里上学,那是一家人进城后觉得最幸福的事儿。”妻子说。
“现在孩子可以就地入学,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这解决了我们最担心的问题,其他再苦再累也不怕了。”黄江保说。
黄江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月收入4000多元,俩孩子住校,每个月生活费1800元,参加培训班每月400多元,城中村的房子每个月300多元,这还不包括夫妻俩生活费和孩子买衣服等其他开销,每个月余不了几个钱。
“压力这么大,为啥还要把两个孩子都接到城里上学啊?”
“乡下的教育哪能跟城里比啊?现在咱们算赶上好机会了,合肥政策好,孩子可以享受一样的教育机会,每年还有1600元的贫困补助。两个孩子现在上的都是重点学校,就算再辛苦也要供着他们,那是我们全家的希望!”黄江保吸口烟,从低矮的出租屋走出去,合肥下了一天的雨,已经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