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别墅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个80多岁的上海最大新式里弄住宅群,拥有众多历史优秀保护建筑。这些年,静安别墅一次又一次地被市民所关注,被媒体所报道,是由于咖啡馆、餐厅、奶茶铺、服装店、珠宝店、风水店等陆续驻扎其内,有市民称好称便,也有人竭力反对。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治理整顿,却又一再半途而废,无疾而终。这一回,静安区工商局牵头房管、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决心在年内将静安别墅内尚存的80余户无证无照经营户全部取缔。据悉,为防止“死灰复燃”,物业将对小区采取封闭式管理,静安别墅将恢复成纯住宅区。但即使如此严厉的通告,依然引发新一轮争论,各说各的理,莫衷一是,经久不息。
从法规与道理上说,这样的治理整顿非常正确,完全必要。不过,却总让人感到有些纠结。自己虽然并非静安别墅的居民,倒也不时受惠于此。这里地处南京西路和威海路之间,事实上是一条知名的“捷径”,穿行其间,可省时少走路。也曾在静安别墅里的小茶馆喝茶聊天,仿佛坐在老弄堂石库门里,体验时光倒转的感觉,心情很不错。要是彻底封闭起来,抄近路是不行了,怀念旧时光也无望了,而也确实有不少人包括现有的店主还抱有一丝希望,对一些偏文艺,也不太扰民,游客很喜欢的小店,能不能不要“一刀切”,以区别对待?
按眼下的情势看,此事恐怕难以两全。不过,在此还是想冒昧说一句:“一刀切”固然可以快刀斩乱麻,爽是爽了,彻底是彻底了,但难道真没有更优方案了?而对那些为开小店做了不少投资,且基本风格与老住宅区情调吻合的“小资类”店家,可否再多一点人性化的举措?比如采取严格的管理模式,限定经营范围,若有违规即刻处罚;或者,帮助某些一向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店主另觅新址,择地迁移,让特色小店继续经营下去,满足市场需求。若既能还静安别墅之“安”与“静”,又能让市民、店主都如愿以偿,实现“双赢”“多赢”,这不是更和谐、更圆满吗?
假如说得再“穿”一些,现存于静安别墅的小店,确实是多数都没有获得正规的营业执照,显然不合法不合规,但管理部门为什么没有在他们准备开业或刚刚开张时就前来干涉、制止呢?为什么当时不作为或曰默许而现在才“秋后算账”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是有将自己的失职塞责“嫁祸于人”、让人家来担责来“埋单”之嫌呢?
整治静安别墅,事实上是对政府管理部门智慧与能力的一道考题。责任政府、阳光政府不是说说而已,而体现于每一个具体的行政作为、没一个为民利民的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