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喊不出市长名字”是市民社会的尴尬
时间:2013-06-04 22:13:05  来源:观点中国  作者:王传涛 

     “喊不出市长名字”是市民社会的尴尬。细细来说,这并非是市长一人的尴尬,也并非市民们的尴尬,而是现有体制之下,市长这一角色的尴尬。市长若想有更高的知名度,显然不仅仅需要多下基层,深入草根,还需要从权力的产生机制以及考评机制上进行改革。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中国30个主要城市大约63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52%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现任市长,然而被调查者中只有32%的人能叫出市长的名字。这一调查涉及人群包括4个直辖市,以及除拉萨以外所有省和自治区省会城市从18岁到60岁的常住人口。(6月3日《环球时报》)

    “仅3成市民能叫出市长的名字”,是个饶有意味的话题。不知道这样的一项调查,是能够反映出市民本身对市长的不感冒,还是市长自身影响力或个人魅力的弱势。按理说,市民社会之中,市长是一座城市的大管家。市民们若有问题,则需要市长及其班子成员来解决。可是,如果我们连市长的名字都喊不出,市长作为大管家的作用,又应当体现在哪里?市民们的民生疾苦与对市政的意见或建议,又应该通过何种路径向上传达?

    “喊不出市长名字”的现实,给当下社会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在通往市民社会的路途之中,市民与市长,应该有怎样的关系格局?

    市长的名字,主要出现在什么场合?这是一个必须要搞明白的问题。如果不看当地的官方新闻,不在本市的政府网站上刻意去记忆市领导的名字,仅凭几部市长从来不自己接听的“市长热线”、不自己审阅和批复的“市长信箱”,市长确实是很难与普通市民产生交集的。由此,市长表面上看起来更像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早已经不再是“邻居大哥”的形象了。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从根本上讲,市长之所以无人知晓,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权力的来源问题。市长的权力来源于何处?表面上看来,市长的要经过地方人大的选举。但是,因为“空降”、“调任”等现象的存在,市长的权力来源往往不来源于当地人大的选举。市长并非由市民选举产生的,造成的后果就是,市民们对当选市长的人,连起码的脸熟也可能做不到了。

    二是,权力的考核问题。当下体制之中,考核市长的方式与标准,基本都是由上及下。因为考核机制的过于单一,一座城市的修建与改造,往往更为注重外在的形象。各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所以泛滥,多与市长的考核机制有关。而市长们在百姓那里的口碑,占有的份量极少。另外,口碑好的市长,未必能够在一座城市呆久。大同市市委书记耿彦波被调任太原市代理市长一事件之中,即便是大同市民们万般挽留,仍然没有留住耿市长。

    另外,我国许多市长,不过是人事任免和升迁过程中的过渡资历。比如,80后的周森锋在湖北宜城市担任市长的时间还不到两年,便调往了神农架林区。一座城市的市长,如果不能在这座城市中呆很长的时间,则难免有“打酱油”之嫌。另外,一些市长已经远离了草根,比如,在辽宁省庄河市,千名村民在政府大楼门口集体下跪,要求市长出面接待但是惨遭拒绝,千余市长下跪跪不出一位市长露面,甚至成为坊间奇闻。

    “喊不出市长名字”是市民社会的尴尬。细细来说,这并非是市长一人的尴尬,也并非市民们的尴尬,而是现有体制之下,市长这一角色的尴尬。市长若想有更高的知名度,显然不仅仅需要多下基层,深入草根,还需要从权力的产生机制以及考评机制上进行改革。唯有如此,市长才可能会成为市民们知晓的市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