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留住“古早味”
时间:2013-06-13 17:09:3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平 


    逛台湾夜市,会看到不少招牌上标着“古早味”。“古早”是闽南话,就是古旧、有年头的意思。新东西层出不穷的当下,这个词击中了我们心底的柔软之处。古早是不变,是货真价实,是祖传秘法,是妈妈的味道。

  正在上映的香港电视剧里,主人公经常会提起“古法蒸鱼”,一副馋涎欲滴的样子。“古”在中国冠绝天下的饮食文化中,代表了传承和高度。这一两年,香港新闻不断爆出老食肆因店租高涨被迫关门的消息,社会总是一片叹惋之声,食客抢在关门之前大排长队一尝真味,要抓住“记忆的尾巴”。

  小小的香港,至少有上百家经营数十年的老食肆,有些名声在外越做越大,比如“镛记”,更多的只是不起眼的小店,在小圈子内口口相传,却各有秘招,且谨守物美价廉原则,宁可关张也不愿因店租高涨、食材与人才短缺而砸了招牌。

  其实,不只是食物有“古早味”。生活中的衣住行,都在求新求异的同时,试图挽留一些不变的东西。澳门的历史文化城区,一座座一两百年历史的教堂、庙宇、音乐厅、旧市政厅、民宅,最大限度地维持着原有外观,但人们还在里面祷告、听交响乐、购物、吃饭、居住。在这里,老建筑依然有尊严地“活”着,历史因生活而有了体温,生活因历史而有了厚度。

  笔者进过澳门的一家茶叶铺,褪漆的木头架上摆着一个个褪漆的铁皮茶叶盒,茶香浓郁,颜色沧桑,一问主人,这店已经开了80年;台湾高雄的一家熟食店,墙上挂着巨幅黑白照片中,一个小孩从桌子后探出脑袋偷看,就是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店主人。一家店,传自父辈,四五十年来生意兴隆,却不想着扩张开连锁,仍是小小两间,只用亲手挑的肉,自己种的葱,几十年味道不变,人情也不变。台湾的传统市场,几十年如一的南北货,各种祖传秘方中草药,忠实顾客永不减少。

  社会在前进,旧的东西总是不停退场。但这里似乎有个轮回,人们急急抛掉老东西之后,蓦然回首,才发觉“古早”的可贵。大陆很多城市有过这种悔不当初,在老建筑迅速减少的同时,城市线条变得日益生硬。有钱难买早知道,不过时下港澳台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相信会有裨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