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个持续了十年以上的老话题。2013年有699万毕业生涌向市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算是找着了新的噱头。从各省份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的就业率一般在三至五成之间;考虑到陋规,这数字还有水分可挤。大学生揾一份工,咋就这么难呢!
一个图方便的说法是: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没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眼界却被抬高了,脚踏实地的品性也失去了,“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来”,明明有大把高薪的蓝领活,像送水啊,送快递啊,却宁愿耗着、宅着也不愿干。
表面上是这么回事。不过问题来了:一个人借了银行钱不还,是这个人的问题;许多人“借了银行钱不还”,那就是银行的问题。同样地,一些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是这些人的问题;大学生普遍“高不成低不就”,那就意味着得追问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所有人都出了问题是异乎寻常的。大学生揾工难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个人有何应对之道?
第一,从人力资源的供给面来看,很多应届大学生知识陈旧脱节、工作上手慢、适应能力低和创新能力差等,也是实情。国内大学生上岗适应期一般在1至1.5年,之后才能独立完成工作,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需2至3个月,我们是人家的六倍。这么长的时间几乎没有产出,用人单位既要花钱培训,又要支薪,能全怪罪用人单位普遍不喜欢招聘应届毕业生吗?
这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在于,国内大学更多地听从权力的指挥棒。想想深圳市办一所现代大学有多难。南方科技大学搞“自授文凭”,颁授没有教育部认证的文凭。即便如此,也做不到“自主”,其自主招生方案仍有待教育部批准。一般高校就更不用说了。高教强制垄断,国内大学只要能多设专业、多争取到招生名额就能活得好,首先需要讨好的是权力。
只有放开大学自主招生,让大学之间自由竞争,大学才会首先想着怎么取悦学生、怎么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的人力资本。
就此,给大学生的贴士是:如果你上了国内大学,自救之道是把别人睡大觉和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增进知识!抽出一部分寒暑假时间来实习,可以了解和历练自己,将来找工作时就有优势了。大学过得太轻松,找工作时一定难。
第二,从人力资源的需求面看,应届大学生失业看起来是资源错配,一方面蓝领岗位闹用工荒,另一方面闹白领岗位荒,是不是让五至七成的高中生别上大学,直接去送水送快递贴大理石得了?但中国总体上是男多女少,在一线城市却有大量剩女,你能让她们嫁给非一线城市、找不到老婆的光棍吗?
事实上,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还很低,大学生预期的就业机会不可能全是幻觉吧?应该有海量的服务业岗位处于“被失踪”状态。此话怎讲?目前中国钢铁及煤、水泥和铝等大宗商品均出现了产能过剩,本轮工业化已到尾声,中国正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由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
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表明中国早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现在汽车正快速进入千家万户,物质产品已然丰足,其消费正趋于饱和。接下来,国人在消费结构上将向精神产品及文化产品倾斜,在投资结构上将向金融资产配置倾斜。这意味着精神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机会之窗正在打开。
这两类产业是中高端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又属于社会的普遍性服务,对从业人员需求甚巨。如果能从速给这两类产业松绑,如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与管制,简化税制与降低税率,中国可能会很快从大学生就业难反转为大学生荒。
就此给大学生的贴士是:传统产业管制太多,创业困难重重;互联网行业是目前管制最少的行业,自救之道是至少可以开个淘宝店,从事网络零售服务业。而且,传统的精神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同互联网正在和合交融,必将演化出新的产业形态,这方面蕴含着各种可能性。如果你暂时找不到工作,那就想想当年没有被肯德基录取的马云。
综上,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结构性因素在于,人力资源的供需均受到了扭曲与压制,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人为的障碍拆除了,一个能让用人单位满意的大学生群体和一个能让大学生满意的就业市场都不是梦。
因此,不要将大学生揾工难的板子简单打到大学生身上。根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大学生平均期望月薪连年下降,2011年为5537.5元,2012年为4592.5元,2013年为3683.6元。期望收入并不高,实际所得更低。如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大学生勇于追逐自己的就业梦与创业梦,也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