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3)》即《中部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以“新型城镇化与中部崛起”为主题蓝皮书称,中部城市群带动能力逐步显现,其中,中原城市群承载了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任,取得的成绩很明显。但是,中部城市群也存在很多问题,参加蓝皮书发布会的专家建议,要以核心城市为纽带,将各种通道有机连接,共同打造统一市场、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群整体功能升级。
蓝皮书自2005年至今已出版8本,很好的发挥了对中部经济研究的学术平台作用,也成为了中部地区社科院加强合作、交流的纽带。
中部地区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蓝皮书指出,中部6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共集中了170个城市和5146个镇,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80个、县级市89个、镇5146个。
蓝皮书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中部地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区域内各城市之间是互利共生、协同演进的关系,形态结构合理能够促进不同量级、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城镇与乡村融合成有机整体,进而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部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892.1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了2250.6平方公里,年均增长450.1平方公里。
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达到16278.0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2882.0万人,年均增长了576.4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39.0%提高到2011年的46.3%,增长了7.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其中,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城镇化率分别由2006年的43.0%、37.1%、38.7%、32.5%、43.8%和38.7%增加到2011年的49.7%、44.8%、45.7%、40.6%、51.8%和45.1%。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080.1亿元、3636.6亿元、2688.9亿元、4979.8亿元、6762.2亿元和5619.3亿元。
随着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支撑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已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主要力量和重要依托。
具体城市群发展方面,中原城市群以占全省35.2%的土地,集聚全省44.4%的人口和58.4%的经济总量。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集聚全省53.0%的人口和60.4%的经济总量。长株潭城市群以占全省的13.3%土地,集聚全省20.8%的人口和42.3%的经济总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占全省30.5%的土地,集聚全省近50.0%的人口和58.7%的经济总量;皖江城市带以占全省54.5%的土地,集聚全省45.0%的人口和67.6%的经济总量。
中部城镇规划管理水平提升
中部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日益重视城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相继出台和修编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以科学的规划推动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中部大省河南省修编了城镇体系规划。2012年,河南城镇化发展载体建设继续扎实推进、不断完善,《河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获批实施,以郑州为核心,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新型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截止2012年,河南16个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300亿元;河南省政府已确认的62个城市组团发展全面提速;该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508平方公里,2012年产业集聚区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省的贡献率均超过了60%,成为市、县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湖南省也出台了“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
地市发展方面,郑州市出台了《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和修编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太原市、合肥市等城市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以科学规划来指导城镇体系的科学发展,引导城镇的健康发展。
同时,中部地区积极加强城镇的管理工作,着力发挥城镇管理对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以科学化的管理来提升城镇的管理水平。
郑州市在全市全域范围内建立了“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社区(村)管理、社区(村)服务与社区(村)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武汉市、长沙市出台实施了《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和《长沙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明确了城市的管理主体和工作职责,细化了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南昌市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合肥市编制了《合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建设方案》,实施城市数字化管理,全面深化城市管理工作。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
蓝皮书对中部地区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强供公共服务的建议。
在城乡统筹与互动方面,2012年批准的《河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以郑州为核心,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新型五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107个城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完成了规划评审或选址确定;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近500个,成为农村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有效载体。试点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河南人口和生产力由分散向集中布局,集聚集约发展态势明显。
蓝皮书同时指出,为顺应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部地区在城镇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2010年开始,河南省实施了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全力加快城市新区、中心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五大载体建设,着力推进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房建设,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以城中村改造为例,2012年1~6月,河南省省辖市在建城中村改造项目528个,完成拆迁1688.7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1682.0万平方米,完成建设432.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91.5亿元,同比增长了29.2%。
蓝皮书指出,在投资的拉动下,中部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大中城市道路、排水、供水、供气、供热、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信息通信等得到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明显改观;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部地区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4%、96.4%、90.1%、9.6标台、13.8平方米和10.6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6.4个百分点、15.0个百分点,增加1.6标台、3.3平方米和3.1平方米。
中部发展面临优势机遇和制约挑战
近年来,中部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创新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承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度低、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缓慢,引擎作用发挥不够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实践中创新解决突出问题。对此,蓝皮书总结除了三大优势和四个制约因素。
中部崛起战略早已成为国家战略,除政策优势外,中部地区北抵北京,南近香港,东邻上海,西靠重庆,处于“十”字形架构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最重要的是,与东、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明显。
蓝皮书指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部地区发展拥有三大优势。这些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是土地优势:东部地区可利用的土地已经越来越少,西部地区土地虽多,但能够作为资源利用的土地较少,而中部地区能作为资源利用的土地较为丰富。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三是资本后发优势:中部地区有很多的产业等待开发,具有较高的资本预期收益,会吸引更多区域外资本进入。
同时蓝皮书指出,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主要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均小于中部人口所占的比重。从经济总量来看,2009年,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1%,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9.3%。从人均GDP来看,中部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是国际化水平严重滞后。衡量国际化水平有两个主要指标: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水平占全国的比重,这两项指标,近几年均小于10%,远低于中部地区的人口比重。
蓝皮书指出,制约中部发展的第三大因素是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93%,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5852元扩大到8574元。
另外,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也是一大制约因素。从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看,“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的平均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82吨标准煤/万元,平均单位GDP电耗为1280.58千瓦时/万元,能源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支招”中部崛起
蓝皮书指出,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目前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承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低、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缓慢,引擎作用发挥不够。
蓝皮书副主编、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表示,中部崛起需要城镇化,但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质量,要把加快城镇化速度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结合起来。
蓝皮书指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动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这方面,蓝皮书从七个方面给出建议。
首先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要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加快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其次,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中部地区应着力培育现代制造业、优势能源、原材料、高新技术、生态农业、轻纺食品等产业群。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部地区应该以区域内各中心城市共同市场利益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地区经济发展上,主要有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中部地区应该推行比较优势战略。
优化投资环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将外资企业引进来并留得住。
促进科技创新。中部地区要强化科技创新的作用,发挥中部当前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构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
另外,河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柏程豫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要做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这方面,首先要解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度所衍生出来的二元的就业、教育、社会福利保障以及土地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