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武汉在城区人行道大面积使用花岗石地砖。石头,意味着地久天长。用花岗石地砖,很显城市的档次,也符合人们对市政设施“百年大计”的想象。但花岗石地砖一铺,是不是街道就真的落实为“百年大计”了?
据我的日常观察,这点值得怀疑。武汉三镇,处处可见破烂的花岗石地砖。武汉剧院、青少年宫前解放大道上的花岗石,一片片被汽车、巴士压碎。建设大道是武汉最早铺设花岗石地砖的街道,早就破损严重。
花岗石地砖破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施工质量有问题,二是大量人行道被人们当成了停车位、停车场。这时候,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是城管和交管部门管理不到位,纵容了街头停车对人行道的损坏。但我以为,这根本就是有关部门对人行道的功能定位、材质标准脱离生活现实,是一种公共管理上的浪漫主义的恶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一个普遍性缺陷,就是它时时脱离现实,是少数“精英”闭门造车的结果。公共管理直接面对着千百万的民众,直面社会生活的现实,直面最真实的人性,公共管理必须基于现实情况和现实人性,具有现实主义品质。人行道是供行人走路的,但在中国现实中,人行道也承载着太多其他功能。这种情况如果有规范的可能,也不会是短期能够见效的,这意味着人行道的铺设必须直面现实。
但公共管理的浪漫主义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市场,处处可见它的影子。比如食品安全,据说中国有40万家以上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局面很乱。既然乱,政府只能加强执法力量,加强监管。但我们除了掀起了几场执法运动外,其实并没有加强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编制300多人,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雇员近万人相比,不能不说是人数太少。地方食药监管局不仅人手不够,资金、设备也不足。
回到人行道问题,有关部门肯定是设想,人行道是供行人步行之用的,花岗石地砖不必那么厚。但生活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人行道大面积被用来停车,其中既有非法的,也有得到有关部门允许,属于合法停车。在一些有建筑工地的路段,笨重的施工车辆与机械也上了人行道,漂亮的花岗石地砖中看不中用。
公共管理浪漫主义总想着削足适履,把公共管理的组织框架、方法、步骤视为“不变量”,要求社会现实来迎合它,方便它的管理。但现实又远非易变的,结果在公共管理的话语体系中,充斥着道德谴责、道德训诫。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监管部门沉湎在对食品生产“散而乱”的埋怨中,沉湎在对不法商人“唯利是图”的指责中。
公共管理是对现实的管理,社会生活现实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前提,公理管理必须是现实主义的。城市人行道不是私宅客厅,食品商贩的人性是赤裸裸的,丝毫容不得我们闭门想象。公共管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在中国也算不上是一场革命,但这场转型应当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