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8年,烟台市城镇化可拉动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25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4.5个百分点。”
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城镇化的突出战略地位进行了深刻阐述。
发展战略 最大发展机遇 最大增长潜力
记者:长久以来,城镇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当前烟台的发展站到了新起点、面临新形势。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请张书记谈谈战略地位突出在哪?
张江汀: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首先,从推进新型“四化”同步发展的角度看,城镇化既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抓好。第二,目前国际经济低迷、外需增长乏力,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内需,而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城镇化都是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增长潜力。
据估算,今后8年,烟台市城镇化可拉动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2500亿元以上;按年均转移12万农村人口计算,每年可直接拉动消费支出15亿元,各种基本公共服务、技能培训等间接消费125亿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4.5个百分点。第三,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已积蓄了充足的能量。人们渴望改善生存环境、享受美好生活的强大需求,推动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
战略目标 2015年城镇人口 达到440万人以上
记者:目前烟台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56.8%,走在了全省和全国前列,烟台进行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张江汀:近年来,全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8%,分别高于全国4.2个、全省4.4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分别达到716平方公里和390万人,以全市5%的土地聚集了56%以上的人口、创造了80%以上的生产总值。龙口、莱州、海阳、莱阳跨入中等城市行列,全市一半以上的镇被评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20个镇街成为国家重点镇和省中心镇,1200多个村居转为新型社区,在全市初步构筑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城镇人口达到44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平方米以上,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6%以上;中等城市达到7个,3万人以上小城镇达到8个。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500万人以上。
记者:今年4月份的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烟台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要突出烟台特色,请问张书记,如何保持这种烟台特色?
张江汀: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摊大饼,更不能贪大图洋、千篇一律。
烟台拥有雄厚的产业经济基础、深厚的胶东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同时这里特殊的丘陵地貌、特有的村落布局和农民宅基地面积较小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宜聚则聚、宜分则分的原则,打造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域城市为支撑、以小城镇为节点、以新农村为基础,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生态优美的具有胶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力避“千城一面、千镇一貌”。
结合烟台实际,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县级城市的同时,我们提出把镇这一层面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领域来打造,着力建设一批既有广阔原野、又有田园风光,把历史积淀和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现文化魅力的生态小镇、黄金小镇等,同时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强镇、文化名镇,全面展示现代城市与优雅田园和谐相融的发展形态。
结合实际 打造胶东特色的 新型城镇化格局
以人为本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户籍改革是首位
记者:城镇化进程中体制是障碍,如何破除体制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
张江汀:推进城镇化,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只有不断推进户籍、土地、财税等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放在首位。
今年烟台市出台了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放宽户籍准入条件。我们充分认识到,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而不是“物”,努力实现“人的城镇化”,真正使失地进城的居民带着工作、带着资本、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本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另一突破口。烟台市正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地价调节制度,稳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同时,着力搞好扩权强镇改革,增强中心镇和重点镇自我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正常的城市建设扩张机制;不断完善城镇节能减排制度,努力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