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城镇化方案正在酝酿出台,为规模巨大的市场化前景所吸引,各地正纷纷行动起来,出台城镇化方案,谋划新的项目,希望在新一轮投资中谋得较大的投资份额。
但是,目前的经济状况告诉人们,过去那种依靠政府主导投资的方式:投资——— 重复建设——— 过剩——— 价格下跌——— 行业不景气的循环,弊端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过去经济增速开始下滑时,我们启动投资刺激计划,GDP和工业景气指数就会立竿见影,现在,这种投资拉动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在国内大多数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很多项目投资上马,就意味着更多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能创造较高的GDP,但并不能创造相应的利润,也无法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
推进投资方式变革,首先要求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纸上谈兵,也不能把主要关注点集中在新上项目上,重要的不是投资本身,不是投资规模的大小,而是体制和机制创新。早有专家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财富积累,民间积累了巨大的资金流,关键是我们用什么办法把这些资金盘活,让这些资金主动流动起来。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思路创新为路径,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盘活民间资金。可以说,让巨大的民间资金流动起来,才是推进城镇化的长远之策。
让民间资金流动起来,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把项目和资金的主导权交给市场。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是项目建设的最佳路径,也是资金流动的最佳路径。要发挥市场的主导性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市场配置资源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比政府主导或许更符合市场选择。过去,很多政府主导的项目常常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与体制机制因素有关。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今天,政府主导的投资,应当充当“酵母”,起导向作用,以一当十,带动更多民间资金。如果越俎代庖,裁判忍不住要下场比赛,结果难免将好事变成坏事,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项目建设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项目选择权由市长县长转向厂长。这样做,可以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一是避免近年来越积越多的政府城投债不再增长,政府支出的压力减小;二是投资风险由市场和企业承担,政府不再做自己不该做不会做也做不了的事,自然也就不再承担不应承担的风险;三是盘活民间资金,激活微观、基层,有助于化解金融风险,有助于就业、有助于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行业。
所以说,推进城镇化关键在投资,但这里所说的投资,不是说投资本身,不是说投资规模的大小,而是投资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