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化解“打车难”的重点落在了司机和消费者头上,而饱受诟病的“份子钱”及其代表的利益相关方却毫发未损。出租车改革困境折射的是很多领域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就是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明显加大,或明或暗的固有利益格局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出租车改革的市场化命题。
近期,北京出租车调价改革方案引发广泛议论。从目前来看,化解“打车难”的重点落在了司机和消费者头上,而饱受诟病的“份子钱”及其代表的利益相关方却毫发未损,虽然北京市有关单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调研包括“份子钱”在内的各种相关问题,但现在准备听证的改革方案离人们期待相差较远。此事不由让人想起了不少领域改革面临的困境,想起了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想起了对于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的紧迫意义。
在北京,“打车难”是出了名的。在城市服务业充分竞争甚至过剩的大背景下,“打车难”从表面上看是出租车行业收入低、出租车供给不足所致,但从更深层次看则是目前实施的管理制度造成市场垄断,阻挡了从业者进入这个行业的积极性。其实,这个行业并非利润微薄,大街小巷有那么多“黑车”敢冒处罚风险竞相“揽活”,就足以说明该行业有着丰厚收益。从这个角度讲,出租车改革的方向绝不是简单的“涨价”,让消费者买单,而应是打破行业垄断,向“份子钱”开刀。遗憾的是,北京这次改革对此并未涉及过多。
出租车改革困境折射的是很多领域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那就是改革到了今天,难度和复杂性明显加大,或明或暗的固有利益格局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对出租车领域来说,一些出租车公司显然就是这样的既得利益者。在近几年的出租车调价中,甭管油价涨了多少,燃油费补贴几何,司机如何辛苦,“份子钱”都“固若金汤”。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改革“份子钱”关系到利益调整,动了谁的奶酪,谁都不会高兴。从更大层面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普遍面临着类似挑战。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审批事项中,有一些很必要,但对一些市场能够自我调节的事项,审批或者其他形式的过度干预,不仅不会真正弥补市场失灵,而且还可能增加寻租空间、限制市场效率。现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让政府把那些该放的权力放掉,势必会触动一些部门或地方的利益,对他们来讲这就是“割自己的肉”,难度可想而知。
能不能冲破既得利益樊篱,决定着市场化改革的成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我们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率先在东南沿海放活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才有了现在活力无限的“珠三角”、“长三角”,才有了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今天,我国包括人口、资源在内的诸多传统红利都在减弱,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不进则退的“十字路口”,亟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打破利益“桎梏”,释放新一轮红利,这无疑需要更大勇气和智慧。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在“简政放权”方面迈出了新步伐:新一届政府成立一个多月,就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体现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下一步仍需有关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自觉行动,抓紧清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规定,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市场化改革乃大势所趋,我们有理由相信“份子钱”改革方案也不会让人们期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