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
时间:2013-05-09 15:51:5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袁一泓 
    从30年或50年的时间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无疑是本世纪最波澜壮阔的奇迹之一,它涉及的经济总量和建设规模,举世无双。这一进程不仅对中国自身,也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就我们生活在每个城镇及周边的居民而言,我们看到的城镇变化,其实更多是由点滴的、细微的进步构成,用一位小说家的话说就是,“每一天都是日常生活”。所以,城镇化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我们必须警惕运动式的城镇化。圈定十几二十平方公里土地,名之曰新城,招进来几个开发商,大马路、大广场一修,一批小区很快就建成了,也卖掉了。没想到,新城、新区成了死城、睡城。即使是打着产业园区旗号的新区,很多也是徒有其名。还有一些地方则是强制农民“跑步进城”,将城镇周边的农民住房大片拆除,农民集体上楼。结果,这些“新市民”,刚上楼就失业,他们居住的是另一种睡城。这样的案例都不在少数。

  很显然,睡城的产生,是由于缺乏基本产业支撑。我们知道,很多城镇尤其是中西部城镇的分管领导,都要为如何完成当年的招商任务而发愁。招商,实际上就是招来产业,招来税收,招来就业机会。但不客气地说,也是为了招来政绩。

  客观地说,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或许没有几人能经得起政绩的诱惑。但同时值得提醒的是,相对于一个城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5年或10年的任期不过是白驹过隙,而政绩驱使下的冲动冒进,却可能留下滔滔骂名。如果说,一座睡城需要10年、20年的时间去唤醒,那么,一家污染严重的金属工厂,对周边土地和人民的深度伤害,则会长达50年甚至上百年。

  新型城镇化可以是一种趋势的概括,一种现象的指引,却绝不是一种运动的展开。当下,政府之手异常强大,但我们拥有的每一份资源几乎都是脆弱的。如果说,地震、洪灾这些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人为施加于城镇的伤害却完全可以消减,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些源自科学的理性、源自人性的良善和源自历史的责任担当。

  过往的13年,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而有专家说,未来10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取决于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我们相信,一批充满活力、文脉沉郁、自由更新的城镇和城市群,正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们将以媒体人和研究者的角色,参与到城镇化的进程中来。新闻报道给予我们关注的广度,而拓展研究则赋予我们探索的深度。无论是21世纪经济报道《城镇化》版,还是我们与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一系列新型城镇化学术研讨会,都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平台,在这里,聚合资源,整合人脉,搭建通道,沟通蓝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