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养老金须并轨,但不宜夸大“双轨制”差距
时间:2013-05-06 22:41: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薄文军 

    很多对养老金双轨制深恶痛绝的专家、全国两会代表们(原文如此)都想到企业职工是受损对象,但却忽略了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农民已经超过1.1亿,从2009年起,国家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给60岁以上的农民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是每人每月55元。(2013年5月3日经济观察报)

    有媒体刊文《养老金双轨制被指最大不公:公务员6千农民55元》。一看数据触目惊心,但环顾左右,这组数据确实有点夸张。养老金双轨制的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但不能把问题过分夸大,部门、单位,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媒体、网民,都需要力所能及地给决策层提供真实的数据,如果提供的数据不真实,并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甚至可能会为新的不公平埋下伏笔。

    首先,称公务员养老金每月6000元是不准确的。公务员队伍本身庞大,身份差距也很大,仅从正部长级到普通科员,就差了10个左右的等级,而且里边还有一些潜在的层级。当前来讲,职务的差距就意味着工资的差距、养老金的差距,这毋庸置疑。个别公务员养老金超过6000元,甚至超过1万元是有的,但更多的公务员是不可能拿到这个数目的。试想,当前许多省市的在岗科级干部每月才拿三四千元工资,一般退休干部每月怎么可能拿到6000多元养老金?我们可以拿公务员跟普通工人、普通农民比收入,但我们不能拿退休部长跟老少边穷地区的老年农民比收入。这种片面的夸张的比较确实让人感觉差距很大,也很能唤起网民的共鸣,但对普适性政策的制定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其次,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月收入也绝非只有55元。每月55元只是2009年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出台时,中央财政给予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养老补贴的底限。而在实际执行中,则成为各地给予前期未加入养老保险的60岁以上老年农民每月养老补贴额度的底限。而且这一额度,目前在许多省份已经增加到120元/月·人。后来,这一政策又适用于城镇无保险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也就是说,从每人每月55元增长到120元的这笔钱,只是国家针对当年未参加任何形式养老保险的60岁以上城乡居民群体发放的。真正参加养老保险的,即便是按照最低标准缴费的,都要领得多一些。与此相应的,城乡居民还有最低生活保障金,从2008年起,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就已经超过了年人均1000元的标准,而且各地都在逐年增长,2012年有些地区已经超过年人均3000元。同时,国家还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老龄补贴,按照年龄阶梯,每人每年几百元到千余元不等。这些尽管没有纳入养老金计算,但毕竟也是用于补贴其老年生活的。

    第三,关于老年人耕地的问题。我们既不能简单以为农村人分配了耕地,无偿享有了公共资源的分配,就漠视其生活的艰辛。也不能武断地妄下结论,以为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其土地产出就变成了“零”。土地是生产资料,尤其当前属于能流转的生产资料。老年人把自己无力耕种的土地转包出去,尽管收益微薄,但毕竟不等于绝产,里边还是有账可算的。

    第四,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养老问题。无业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家属)、无养老保险农民,这些只是时代的产物,将来的社会,工人、农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收入都会相对高一些、稳定一些。而即便目前这些低收入的城乡老年居民,也有许多的隐性收入,比如子女给予的赡养费等等。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数量已基本持平,50%的人在城镇生活,而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父母仍在农村生活。换言之,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孩子其实是在城镇拥有较高收入的。如果我们按照传统大家庭核算收入,许多老人其实人均收入水平并不低。而如果以现代核心家庭为单位进行计算,实行“一家两制”,小两口的工资收入只供养孩子,不供养老人,那必然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养老金“双轨制”、“三轨制”的问题必须解决,但从理论上讲这应该需要一个过渡时期。现在整个社会缴纳养老保险的方式五花八门,养老保险缴纳标准参差不齐,领取养老金的方式、标准绝对难以统一。只有当大家按照同一模式、同一基本标准缴纳养老保险了,最终才有养老金并轨的可能。我想,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从现在开始做好基础性工作,这些并不难实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