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近有两条新闻很有意思。一是说南京东路上的“铛铛车”要涨价了,二是从某个挺权威的论坛上传出上海未来要建600-800公里有轨电车的消息。
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从1908年的兴建到1963年的拆除,“铛铛”声承载了历史,也寄托了情结,自然,这两条新闻就引来了七嘴八舌。
似乎叫好者音量比较大。
见诸媒体的统一说法是,发展集约化、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选择。按照国际公认的分类,公共交通按运量大小可分三种:地铁运能在每小时2万人次以上,属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地面公交运能在每小时5000人次左右,属小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上海未来将重点发展的有轨电车属于中运量公共交通范畴,运能在每小时6000人次至1.5万人次之间,而每公里造价仅为地铁的三分之一,同时建设周期也较短。
造价优势,和地铁比,毫无疑问。但这1/3到底是多少呢?巧的很,南方的珠海近日公布了有轨电车1号线建设计划,首期8.9公里试验段每公里造价为1.5亿到1.8亿元。虽然这造价不会是一口价,但动辄几亿几十亿却是必须的,已经远远不是一笔小数目。
运能优势,和公交车比,毫无疑问。但运能优势的前提是优先路权。据说,现代有轨电车的信号系统可以对路口信号灯进行控制,从而在混用路权的地面道路遇到十字路口或者丁字路口时,获得通行的优先权。笔者私下想,这上海的交通堵得连地铁都限流了,那地面上如果信号系统可以被控制,是添堵啊还是排堵?
其实不止上海,中国不少城市正火热地上马有轨电车。于是,有网友调侃,赶紧去买某个股票吧,很多城市准备用他家的车……
城市建设,容不得翻烧饼。如果专家能多些思考,如果媒体能多些冷静,也许,建了拆,拆了建的事就能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