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成本”需要面对成本,更需要城市站得高望得远,以看得见的诚意、一步一个脚印地来穿越户籍制度与城市承载能力的樊篱,步步为营“刨地雷”,将涉及农民工权利的各项改革引向深水区,一笔一笔地为农民工画“标准像”。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这预示着,新型城镇化已进入了实际推进过程中。而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中心任务。之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课题报告指出,推动城镇化,一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为8万元。(3月30日新京报)
就像做件新衣服需要多少布料与辅料一样,“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就是设计了一个农民工“标准像”,对代表性农民工进行假定然后经过综合细化的测算,得到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所要付出的经济账单。这个预算成本带给人们的,既有对摸清家底、算清细账,务实推进城镇化的期待,也有可能为地方政府延缓落实农民工市民化留下“口实”的担忧。
要澄清一个事实,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并非农民工要享受到公共财政的特别照顾,只是让他们没有歧视、没有差别,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政府出多少钱用花在一个市民身上,农民工也应一样享有等额的公共服务支出。正如专家所言,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均等化的过程,这是民本政府必须考量和做到的,而非特殊的权利。因此,这一嬗变的过程究竟需要投入多少财力,当下是否可以承受,算清细账很有意义。
从暂住证到居住证,从子女入学到社保异地结算,各地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但要看到,农民工“边缘化”生态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如异地高考问题由来已久,在教育部的催逼之下,几大城市的方案并无实质性内容,甚至沦为变着法的“拼爹游戏”。地方政府在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利益博弈中很难超脱“我的地盘我做主”,哪怕一厘米的进步都会赢来一片欢呼,可惜大都流于“文字游戏”,很难拿出破解时间表。“异地高考”单笔账的小算盘都打得溜精,何况一个农民工要付出8万元的成本!
无论是专家,还是城市,都不能在“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上打转,还需多算算这一进程带来的“无形资产”和社会效益。就像小品《大城小事》里说的,城市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就是农民工的家。城市不能等到保姆荒、废品荒、用餐荒了,再想到农民工。农民工成为新市民,不仅仅是公共财政层面的投入与产出,还有农民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上的“更新升级”,更有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公民“自由迁徙”、公平公正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中国梦照进现实。
风物长宜放眼量。“农民工市民化成本”需要面对成本,更需要城市站得高望得远,以看得见的诚意、一步一个脚印地来穿越户籍制度与城市承载能力的樊篱,步步为营“刨地雷”,将涉及农民工权利的各项改革引向深水区,一笔一笔地为农民工画“标准像”。惟此,才能让新市民的“标准像”画得越来越标准,越来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