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5时20分,深圳景洲大厦与文博大厦工地相邻通道发生塌陷,路面出现直径5米、深约20米的大坑,一名保安队长坠坑身亡。住建局称,经现场踏勘发现,文博大厦基坑围护结构在塌陷地段缺失2根支护桩,且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事发工地未办理施工报建手续。(3月28日《羊城晚报》)
马路成为“陷阱”,路人成为冤魂,令人触目惊心。去年哈尔滨曾8天7陷,而北京从7月底至8月初,则在木樨地等地发生了“10连陷”。而地陷夺命,亦非首次。2012年,在哈尔滨、长沙、北京等地,地陷已经吞掉了四条鲜活的生命。而最极端是2008年的杭州的地陷事故,造成17人死亡、4人失踪、24人受伤。平坦、宽敞的路面将人活活吞噬,这本是灾难片中才有的景象。然而,近年来在我们的城市屡有“现实版”。地陷引发各地公众的恐慌情绪,网民频用“步步惊心”来形容当下城市路面现状。“走洛死”频频发生,给公众带来惊悸恐慌。市民惊呼,熟悉的城市为何变得没有安全感?
屡屡发生的悲剧拷问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安全正在成为城市最严重的病症之一。事故不是“意外”,藏着深层原因,诸如抢赶工期,偷工减料、违反工序、违规操作,乃至马路犹如拉链等等,都是无穷隐患。而现实的状况恰恰是,事故发生后,总是匆匆处理现场、尽快息事宁人,却很少彻查来龙去脉。事实上,后一次地陷事故往往是前一次事故的克隆。比如施工项目中基坑围护结构缺失支护桩而导致相邻地段路面塌陷,以前已有惨痛教训,然而这次深圳文博大厦工地依然重路覆辙。而事发工地竟连施工报建手续也未办理,又再次暴露管理的混乱。
这些年,城市建设迅速步入现代化,城市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市政设施数量的剧增还是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诸多安全隐患亦在滋生积聚,进入安全管理高风险期,城市安全面临严峻形势。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消逝时,我们终于发现,表面上越来越美、越来越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系统却弱不禁风。太平盛世是百姓心中的理想境界。只有太平未必就是盛世,然而盛世必须是太平的。否则即使“食有鱼”、“出有车”了,但说不定哪天这“鱼”这“车”就被一场突发事故给毁了,也难称真正的好日子。安居也罢,乐业也罢,前提都离不开城市的安全。
安全的缺失,说到底是机制的缺失。而所谓机制,就是问责,使官员警醒:城市安全也是“硬任务”,不抓或抓而不力,就会“丢分”甚至丢乌纱。有了这个“硬道理”,城市安全必会硬起来。“走路死”须有人被追责,如果没有人为“走路死”负责,那么城市质量就难提高,城市安全就难落实,类似事件将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应建立起更为清晰的市政责任机制,相关道路、线路的产权单位应对地面及地下附属物检查检测,形成制度,责任到人,防止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清,互相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