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们了解到,2011年上海政法工作特别是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请您谈一谈2012年上海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吴志明:2012年上海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将进入关键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全市政法综治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保障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首要标准,以综合试点工作为契机,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统筹结合、整体推进社会 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记者:近年来,群众安全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2年上海在提高公众安全感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吴志明:我们一是聚焦突出治安问题及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集打击、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于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强化社 会治安形势的评估和研判,完善分级分色预警机制,将警力向犯罪高发的城乡接合部倾斜,注重打防控一体化运作;三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案,完善以街 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等“六张网”为骨架的治安防控网;四是继续严 格执行基层治安状况公安派出所长、街镇党(工)委副书记负责制;五是推进企地共建、邻里守望、军警民联防、接合部区域联防等多种形式的治安联防,探索行业 协会、社团组织参与治安防范的机制,发挥民兵和各类保安组织在治安防范中的积极作用。
记者:在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方面,2012年上海有哪些设想?
吴志明:实有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我们将完善“两个实有”全覆盖管理长效工作机制,规范居住证管理工作,确保实有人口信息登记率和准 确率均在90%以上。进一步完善来沪人员综合服务管理工作,在工业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等来沪人员聚居地区推广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探索在就业、 居住、医疗、社保等方面向来沪人口提供更加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 下转第二版
>> 上接第一版鼓励、引导来沪人员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推动基层社区的包容性发展。全面推进上海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登记工作,推行户籍人员“人户分离”居住地服务和管理,推动将政府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基础从户籍地管理转向居住地管理。
记者:10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构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加强特殊人群教育管理。2012年上海将如何深化这项工作?
吴志明:特殊人群特别是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闲散青少年等犯罪多发人群是社会管理中的牛鼻子,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2012年, 我们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试点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增量部分用于面向来沪人员的社会工作项目。具体说,对社区矫正人员,要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健全审前 社会调查制度和社区矫正衔接机制,全面推进个别化矫正工作。对刑释解教人员,要创新分层次、多类型的安置帮教途径,拓展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建立非沪籍刑 释解教人员信息数据库。对吸毒人员,要强化社区康复和收治强戒工作。对涉罪未成年人,要完善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体系,重点向来沪涉罪未成年人延伸覆盖。同 时,进一步探索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对流浪乞讨少年儿童,要完善民政、公安、城管“三合一”救助管理机制,加大救助和保护力度。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要 健全救治管理机制,落实重性精神病人监护责任。
记者:当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上海在加强信息网络管理方面有何措施?
吴志明: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综合防控体系,探索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舆情引导应急响应等机制。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网络、 手机实名制,强化运营商管理责任和行业管理力度,培育网络自律性组织,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造谣惑众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完善虚拟社会警 社合作机制和网络“社区化”管理,实现专门部门和自治组织的协作。
记者:社会管理的活力源泉在基层,重点难点也在基层。上海在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方面有何考虑?
吴志明:实践表明,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基础工作,再好的思路、政策、措施也很难落实。我们将逐项列出基层基础建设的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人和完成的 时间节点,确保每年办成几件实事。一是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建强基层政法单位。在继续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从业务工作、内部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保障等方面,分类探索出台基层政法单位规范化建设的标准体系,细化政法干警的职责任务、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考核奖惩,全面提升基层政法单位的软件建设水 平;二是以治安复杂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壮大基层政法力量。配合镇管社区工作的试点推进,统筹均衡配置与城市化程度、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警力资源。完善干警职 业保障制度,把待遇、经费、装备更多地投向基层,确保一批有经验有水平的干警稳定在基层一线;三是以大联勤大联动为方向,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强 化综治工作中心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枢纽性作用,重点推动实现相关基层力量集中办公、统一指挥、统一考核、优势互补、相互衔接,建立“一站式”、“一条龙” 服务管理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四是以社区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夯实基层政权基础。完善社区治理结构,配齐配强基本管理力量,夯实 基层政权基础。加快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把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本报上海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