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城市安全
时间:2011-09-15 13:10:57
现在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速度非常快,但是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着很多新的风险、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先看一些图片。
这是唐山大地震,24万人遇难,几十万人受伤;汶川特大地震,近9万人遇难和失踪,这是汶川震中的映秀镇;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一些城市被淹没,3000多人遇难;前年的冰雪灾害,造成京广大动脉停运,像湖南郴州这样一个5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是一片漆黑。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特别严重。这一次玉树大地震又造成了2600多人遇难;吉林“11·13”吉化双苯车间的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的污染,哈尔滨断水事故;去年的央视大火;重庆天原化工厂的储罐爆炸,造成重大伤亡,十几万市民不得不被迫转移;还有两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使得几万名儿童的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北京密云灯会造成严重的群体性踩踏事件;还有前两年在大连附近海域发生的五起空难,等等。
总之,中国这些年来多灾并发,大灾多发,举世瞩目。灾害之大历史罕见,灾害之频历史罕见,受灾之广历史罕见,灾害之重也是历史罕见,救灾之难更是历史罕见,所以整个的公共安全面临着下面六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城市面临的风险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止的、孤立的风险,而是影响大、高度不确定、综合性强、回旋余地越来越小的现代风险。
第二,城市的脆弱性越来越呈现,城市灾害越来越呈现出它的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连锁性,受灾对象的集中性、后果的严重性和放大性等特点。
第三,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四,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重大的卫生事件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影响特别大,特别是中国处在一个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的这样一个国情。
第五,社会稳定领域呈现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基本态势。像拉萨的“3·14”暴力事件和去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等。
第六,整个全球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突出表现就是从单向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由一个国家的减灾向全球和区域减灾转变。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斯蒂格利茨先生有一个意见,说21世纪对人类有两大挑战,其中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我们看一个小的短片,这是前年冰雪灾害发生的时候,广州火车站几百万旅客滞留的惊险场面。
几十年前,我们会有这种情况吗?不可能。但是在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今天,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在发展中带来的新的课题,做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那么我们怎么样让城市更加安全和谐呢?
我觉得第一点,就是我们得统筹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工作。第二,我们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要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相协调的各种方式相结合的运输体系。第三,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的给水、排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第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安全宜居的城市。我觉得建设宜居的城市,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十二个字做好了,才能说我们这个城市是安全宜居的,第五,我们要建立健全城市的应急体制和机制,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1、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2、要坚持军民合作,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3、我们必须让安全的管理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进农村。4、我们还要建立现代的公共沟通机制,因为广大公众既是我们保护的主体,也是搞好我们城市安全依靠的主体。第六,我们必须把城市的公共安全的状况的根本好转,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做到防灾减灾科学规划、城市安全科学管理、监测救援科技装备、公共安全科技产业、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公共安全科技交流。这样提高整个城市的科技水平。第七,我们要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普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特别是让安全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从娃娃抓起。第八,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能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处置危机,能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已经成为检验这个政府是否对人民群众负责的试金石。我想我们得在新的形势下,牢固地树立综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的意识和全球的意识,让我们的每一个城市,都能成为经济繁荣、安全和谐、社会文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