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海本月频给车牌浇“冷水”,但是昨天举行的上海私车牌照拍卖仍是一路飙高,最低成交价突破9万大关(3月24日中国广播网)。
这是一个悖论:牌照要是太便宜,起不到限车的效果;但牌照要是太贵,又沦为富人的游戏。9万元的“最贵铁皮”,在中国当下的车市来看,显然已经异化出了“民生政策”的理性范畴。追问接踵而至:一者,价格杠杆是不是“无上限”?刚需多强,莫非车牌就要多贵?二者,堵车的破解之计,是不是一定要罚出市民掏钱的痛感?限车之前,公共交通已经穷尽一切努力了吗?三者,轻飘飘一句“有效遏制车牌价格过高过快增长”,究竟怎样才算“过高过快”?
一二十年之前的“过渡性政策”,眨眼就成为破纪录的神迹。伴随着“牌随车走”的地方规定,新牌与二手车牌价格互相攀“涨”,上海车牌已经成为稳赚不赔的投资捷径。有人算了笔简单的账:上海常住人口2300万,若以3人一户计算就是700万户,现有300多万辆汽车,即便一户一辆计,再算上每年不到10万的投放量——就算到2020年,在上海人口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理论上起码还有300多万的车牌缺口。“刚需”面前,价高者得的政策不转身,车牌会降价吗?一句话,就算考量CPI和通胀风险,上海车牌仍是“拍到就是赚到”。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上海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188元。换句话说,两年的可支配收入,在今天仍买不到一张上海车牌。这样的比率,除了证明“以牌限车”政策的溃败还能证明什么呢?一方面,它说明这样的价格杠杆已经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了,而一旦超越了穷人的底线,塔尖上的富人还会对“高价”敏感吗?另一方面,从社会公平来说,房价的居高不下已经逼着年轻人只能在主城区外买房,而如果“车牌”再继续跟风上涨,则意味着年轻人进入城市的门槛更高更贵,甚至只能是遥不可及。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而言,只会固化、凝滞化既有阶层和结构。
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政府智慧要优于市民罚单。有些事情,不是掏钱就能解决的。尤其是当车牌拍卖上的利益寻租已经近乎成为明规则的时候,反思“以牌限车”政策及车牌拍卖制度,也许是比遏止“破十”更迫在眉睫的事情。
现在,有车早已不是有钱人的标志,对待车的问题,也得从“穷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9万一块的车牌,严重偏离了“执政以民为本”的理念,必须立即引起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