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化质量与城市细节
时间:2013-02-26 11:48:07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ec8d6435446ca26e83fec6747934fe7f.jpg

    常言道:好茶如好言,朴实无华,韵味悠远。品茶,是人与自然造化的良性互动。所谓“茶话”,喝茶聊天,借茶言道。独自在家饮茶,感悟在心,妙不可言。去朋友处对饮,相互坦然,话题绵绵。三人饮茶如三江汇合,浊水瞬间激变为清流,令知情者骇然。在城市化浪潮席卷下之今日中国,《茶话》立足大而不当不如小而精致,力求有一点空间足以观天地。

话题发起缘由:
    2012年的这个夏天让中国人感到了别样的压抑:7月21日,北京一场暴雨造成79人遇难;8月24日,建成不到一年的哈尔滨市三环路高架桥侧滑,4辆货车侧翻,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8月26日,包茂高速公路汽车追尾事故,36条鲜活的生命在大火中瞬间消逝;近期,我国许多城市发生地陷事故,“有人走着走着就消失了”……这些事故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其背后说明了什么?在中国城市化率过半的今天,在幸福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之际,城市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公共治理的水平?为此,《城市化》杂志、城市化网特邀正大集团总裁杨海浩先生做客“茶话”栏目,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杨海浩:首先,很高兴能够做客《茶话》栏目。我不是一个城市化方面的专家,但作为一个公民来讲,对于近期发生的公共事件,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城市化不能以“量”取胜

    《城市化》:您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的质与量?

    杨海浩:中国城市化最近二三十年来发展迅猛,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城市都无法和中国相比。最近《瞭望东方周刊》的一篇报道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文章说,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发现,中国城市扩张令人吃惊。排名第一的是河南永城,一个县级市,1990年的建成区面积是0.23平方公里,短短20年发展到18.21平方公里,扩张了20倍以上。排名第二的是浙江慈溪,建成区面积由不到3平方公里变为213平方公里左右。文章提到,中国另有19个城市扩张了10—20倍,66个城市扩张了5—10倍。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城市化发展从量的方面,扩张非常迅速,有目共睹,标志着中国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最近发生的“7·21北京暴雨”、哈尔滨塌桥事故、城市地陷事故等等这些公共事件,实际上表明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量有了,但在质的方面,还存在很多令人忧虑的、现实的问题。
     我们知道,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生活更有幸福感,是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根本宗旨。所以,城市最终要以人们的感受程度,尤其是内心的幸福感受程度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说,能够让人们感到幸福的城市就是好城市。否则,表面的光鲜毫无疑义。

“城市病”严重影响城市化质量

    《城市化》:请您具体谈谈有哪些方面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的质量?

    杨海浩:由此,我想到目前城市化带来的棘手问题——“城市病”。拿交通拥堵来说,这已经成为城市之痛,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汽车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汽车业还要发展;另一方面,老百姓有钱之后就希望提高生活质量,拥有汽车成为不二选择。这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城市交通在硬件方面普遍达到了瓶颈。最近,北京市明确提到在对汽车消费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征收交通拥堵费,缓解交通拥堵。我认为,在道路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这一措施很难奏效。试问,交通日益拥堵,如何让人们感到幸福?
      说到道路,7月21日,北京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排水不畅,一场暴雨造成损失惨重,全世界为之关注。最近,全国相继发生多起道路塌陷,有人走着走着就没有了。这些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尽管我不是专家,但我认为,其中与超常开采地下水不无关系。
      再看空气质量,据我了解,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空气污染情况严重,全国至少30%的重点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另外,水源也不乐观。有报道说,中国七大水系除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水质还不错,其它水系都有问题,甚至个别的像海河为重度污染。
     还有城市垃圾处理。现在,很多城市采取简单掩埋的做法,由于没做无害化处理,浅表土层、浅表水,甚至地下水都有可能被污染。掩埋是把矛盾留给后人。这样的做法不能算是成功地处理了垃圾。
       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 视。

质的不足从城市细节可见一斑

    《城市化》:除了以上谈到的城市病,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比较直观地反映中国城市化质量的不足?又该如何改进?

      杨海浩:看城市好比看自然。尽管自然景观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相比之下,人文景观更能给人带来历史感、亲切感,更能引起人们去思索、回味。城市也一样。试问,只有基础设施的光鲜,究竟能给人们带来多少人文关怀?
      实际上,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更注重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环境……因为这些是给他们带来生活幸福感、提高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没有质量的城市化发展,不会带来有质量的城市人居生活水平。因而,老百姓更关注城市化的质,而不是量。量做再大再多再快,如果没有质,等于白做。遗憾的是,质的不足存在于诸多的城市细节之处。
      还是以交通为例,现在国家大力投资发展地铁、轻轨等网络交通,我觉得政府还应该下大力气打通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北京市主干线周围有很多四通八达的小路、小胡同,如果能够疏通,可以缓解主干线的压力。这样,人们不用绕着环路走,也可以到达目的地。许多小路之所以不通,违章建筑是其中一个原因。我建议,对于那些没有历史保存价值的胡同,政府要拆迁。对于拆迁户,要给予足够的补偿,让他们能够置换到新房。我想,没有人愿意住在基础设施很差的小平房里。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搬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住房面积小,有的只有二三十平米,即使一平米按三四万元补偿,也就100多万元,在市区是买不到房子的,而去郊区,很多人又不情愿,因此,他们宁愿留在老房子里。这些需要政策制定者好好考虑。再举个例子,北京大羊毛胡同,一棵大树挡在马路中间,成为交通瓶颈。如果这是有历史、需要保护的名贵树种,我认为,可以采用挪移技术挪到其他地方。如果不是,就更应该挪走。保护有很多方法,原址保护并不是唯一方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再比如,现在许多城市是依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划建设的,那时候,城市没有这么多的机动车,也没有这么多人口,所以,人行道很宽,机动车道较窄。现在情况变了,无论是城市人口数量,还是机动车数量,都出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为此,一些城市做出了调整。像沈阳市,通过调整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比例,将现有人车混行道分为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改善了道路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常常说要与时俱进,请问,道路要不要与时俱进,城市要不要与时俱进?
     另外,很多城市都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老旧小区,不仅楼体表面越来越破旧,而且无物业、无绿化,小区居民曾经的优越感消失殆尽,完全没了“幸福感”、“安全感”。最近,在路过劲松路一带老旧小区时,我发现,一层楼房的门市房关掉了,建起了花坛,楼体正在增加保暖层,楼顶正在增加防晒层。这样的改造一定是政府做的。实际上,给这些不具备保暖、防晒的老式楼房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也是政府应该做的。我很赞成这样的举措,不仅节约了能源,还会使城市更美观。
     当我们家里有一个小院时,我们一定会把它整理得像屋里一样干净、漂亮。那么,对于区长、市长而言,是不是应该不断采取措施美化这种小环境呢?至于资金方面,我想,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筹措,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投入。
     垃圾处理也一样。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非常有名。政府对于老百姓每天丢哪些垃圾,都有明确规定。这甚至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比如哪天允许丢鱼刺、鱼骨头,老百姓那一天才能吃鱼。这样的管理培养了日本的市民素质,凸显了城市管理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而不是仅仅将垃圾箱简单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只在这一类的硬件上投入,不给市民一定的培训,垃圾分类是达不到预想效果的。另外,很多垃圾箱在设计上很不人性化。由于箱口设计太小,人们丢垃圾时常常掉到外面。结果,垃圾箱周围变成了垃圾场。这种现象比比皆是,难道不值得相关部门反思吗?
为了缓解交通拥挤,政府大力提倡公交出行。可是,看看公交车站站牌,北京市只有长安街沿线公交车站牌比较像样,很多地方的站牌就是一根生锈的大铁棍,上面用铁丝绑着站牌。这漂亮吗?!我不知道城市的管理者对此作何感想?

农民工市民化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城市化》:您如何看待当下亟高的房价与城市化质量的关系?

    杨海浩:在质量方面,亟高的房价、飞涨的房租导致住房矛盾不断激化,“蚁族”、“蜗居”问题层出不穷,此外,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半城市化”问题,都表明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低水平的城市化状态。拿房价来说,近年来,大城市房价飞涨,夹心层越来越多,大学生淤积,住房矛盾不断激化,城市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变成了“伪幸福”。北京长安街很光鲜,建筑很漂亮,但天安门正东10公里外的南二环、南三环是什么样呢?由于这里的房租较低,成为流动人口密集居住区、棚户区,住房等硬件设施不尽如人意。实际上,这是北京房租持续攀升的结果。
      以三环内劲松地区为例,一个普通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老式楼房,单间租金要3000元/月,稍微好一点的要3500元/月,60平方米的小套间要4000—4500元/月。若是公寓式楼房,单间月租金至少要五六千元,套间要上万元。这样的租金,普通打工族能住得起吗?住不起,他们又到哪里去住呢?答案是地下室。北京很多楼房的地下室充斥了外来打工人员。近来,房租的持续攀升迫使许多白领也住到了地下室里。据我所知,地下室单间一月的租金要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是住不起的。他们至少要到南三环、南四环才能找到他们能租得起的房子。可想而知他们的居住感受!幸福感从何而来?

    《城市化》:对于农民工,您的看法是什么?

    杨海浩:讲到农民工,实际上这是我国城市化中的一个大问题。我注意到,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但根据城市化委员会以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35%左右。这说明,我国有差不多两亿的农民工,虽然进城了但还没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待遇。有专家将这一现象叫做“半城市化”。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严重。
    应该说,二元户籍制度给两亿多农民工带来了不公平,也给许多外地城镇户籍人口带来了不公平。拿我来说,在北京居住10多年,交税也10多年了,而且每年交税额度还不小,但我还不是北京市民。尽管我可以去申请北京市工作居留证,但它不是户口,连准户口都不是。再看看农民工,由于他们没有户口,也没有稳定就业,这不仅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了问题,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问题。比如,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卖菜的小商小贩与城管打游击。白天,城管上班,小贩躲起来。一到下午五点,城管下班以后,一些大街小巷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小摊贩挤占,无牌照三轮车、摩的横冲直撞……由这些黑车造成的事故伤害也在逐渐增多。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道路环境下,城市的光鲜能给生活带来幸福感吗?

    《城市化》:您认为当下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杨海浩:说到底,提高城市化的质一定要解决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问题,让他们定居、安居、有工作、劳有所得。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我认为,突破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给进城农民市民待遇,应该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统筹规划予以解决,而且越快解决越 好。

    《城市化》:今天,您从城市交通、道路、站牌、老旧小区改造、清除小广告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城市细节的重要性,以及与城市化质量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城市化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请您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您的观点。

     杨海浩:我们不但要关注城市化发展的量,更要关注城市化发展的质,因为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城市要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更幸福,不但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完善细节,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抓紧配套建设。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真正越来越美好,人民才会越来越感到幸福。

      《城市化》:本期《茶话》栏目,杨海浩总裁结合近期发生的公共事件,从多个方面纵论了城市肌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们迫切感觉到了城市化质量亟待提高的迫切性。非常感谢杨总今天能够做客我们的《茶话》栏目!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