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重庆市江津区双福工业园区,江津区召开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集中发布会。当地村民的小孩即将转为城市户口。资料图片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对重庆户改是否有推广意义作出回应。他说,任何城市都应结合本地实际推动户籍改革,“不存在一刀切”,但总的精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一年时间322万农民工转户
截至去年底,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重庆已有322万农民工转户当上了城里人,这被评论称为一场“风平浪静”的运动。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2010年8月,重庆推出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这被称为“迈出了破冰的一步”,改革重点是农民工转户。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符合农民工的利益,符合城市化的要求,一年多时间转了322万农民工户籍。”黄奇帆昨日说。
“300多万人转得高高兴兴”
但是,大批农民工转向城市,必然引来是“资源”还是“包袱”的争议,而且数百万农民工转户之后,医疗、教育等保障问题如何解决,“大城市病”如何避免,也成为改革难题。黄奇帆说,户籍改革之初,已经“考虑了城市的承载能力,(转户农民工在)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分布,300多万人转得高高兴兴。”
另外,他说,在户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农民工的户籍入门的门槛、条件,也注意了城市的承载能力,还注意到了整个的农民工进城后的就业分布,以及各种市民待遇的条件。黄奇帆对户改的评价是:“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声音
“重庆做法符合国务院要求”
在 中国户籍改革仍未破冰时,重庆户改模式是否具有推广意义?对此,黄奇帆认为:任何城市都应该根据国务院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条件情况具体的推动这项工作。 “也就是说,不存在一刀切。不同城市,沿海、内陆、大城市、小城市、条件不同,方案内容会有不同”,但是“总的精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推进城镇化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黄奇帆认为,重庆做法符合国务院的要求。农民工的户籍改革“应该是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方案,促进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和谐生活,和谐就业。”
记者手记
市长受访后来电“多说两句”
在电梯里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之后,我坐在电脑前整理采访笔记。这时候,电话响了,来电显示,重庆号码,顿时,我心里一紧。本次大会前,重庆代表团会低调参会的传言,让我多少有些担心。
“喂,你是吴鹏记者吧,我是黄奇帆。”
刚才采访时我把名片递给了黄奇帆,还希望和他约一个专访。
黄奇帆在电话里说:“刚才你采访我,时间紧,恐怕有些话没有说清楚,我再多一些解释。”
一位在职部级干部打电话给记者,说要再多说两句,这并不多见。想到同乘电梯采访之时,黄奇帆虽未多言,但周边工作人员也未对记者强行阻拦。不戒备不设防,我想,开放才能赢得更多尊重,也有理由对重庆团开放日有更多的期待。
本报记者 吴鹏
观点交锋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已起步,国务院近日也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今后执行分类迁移政策,县级市、地级市满足相应条件即可落户;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则“继续合理控制人口规模”。这意味着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仍未破冰。
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偏重于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呢?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农民就近就地进入城镇化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马力称,要做好进城农民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马力,长期关注农民工户籍改革问题,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农民工户籍改革,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要使农民就近就地进入城镇化。
新京报:农民工户籍改革摆在面前的难题是什么?
马力:户籍制度中,社会福利和户籍挂在一起。人口流动,可户籍不流动。核心是福利制度和户籍制度不挂钩。
新京报:如何改变现状?
马 力:福利享受水平不能脱离现在的发展情况。我们测算,农村人进入城市后,一个人平均需要33万元(如长期投入的教育、医疗等),才有可能和城市人口享受同 样待遇。在“平均33万元”水平下,大城市补助的更多,小城镇就少的多。在此情况下,城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大力发展小城镇,要使农民就近就地进入城镇化。
新京报:如何发展小城镇?
马力:最关键就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发展。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有不同产业布局。比如金融危机后,大量低附加值制造业出口困难,那小城镇可承接大城市淘汰下来的产业。有产业就有就业岗位,农民工就有收入,就可把家庭带过来,不至于都流动到大城市。
新京报:这种思路,其实和重庆户籍改革模式很像,但大量人口涌向小城镇后,基础设施压力是否会加大?
马力:现在大量小城镇人口聚集度不够,一个城市最少应该5万人,但很多小城镇常驻人口只有两三万。有更多人口聚集,才有更多消费需求,产业才能更好发展。
新京报:但人口聚集,如何保障进城农民福利?
马力:首先要让老百姓有就业,有钱挣,第二,政府一定要把保障建起来。城市人口享受到什么(福利),他们也应该有。本报记者 吴鹏
大城市进城门槛应降低
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认为,只放开中小城市户籍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政府反复强调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户籍,不提大中城市,更不提超特大城市,“也许是出于无奈”。
蔡 继明说,近两年“用工荒”凸显,又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需要大量农民工,在双面夹击下,“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成为必要选择”。但他认为,只放开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首选的是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有第二、第三产业,有充分的就业机会。中小城市、小城镇虽然门槛 低,住房成本低,生活费水平低,但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充分的就业岗位,农民进城去干什么?给他户口,他都未必愿意要”。
以 深圳、广州等地“民工荒”为例,他表示,“再提高工资,农民工也不堪忍受夫妻长年分居、老人没人照顾、孩子没人教育”。吸引农民工的不仅是待遇,更有身 份,因此,问题不在于放开中小城市的户口,而应该降低大城市的进城门槛,“不放开大城市的户籍,不降低大城市的门槛,只降低小城市的门槛,没有人愿意进 去”。
放开大城市户籍是否会加剧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蔡继明表示,城市病可能会发生,但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能有效地控制污染、治理交通。西方国家的实例证明,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开始向城市周边流动。因此,防范城市病不应是大城市“封锁”户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