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暴利”问题浮出水面,是因为2011年不少实体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下降
●解决公众对于“暴利”的质疑,一是要真正扶持起民间金融,二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的一番言论,使得有关“银行暴利”的讨论进入公众视野。陈永杰公开表示:“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已经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
现实状况是,实体经济中企业融资的情况并未见得好转,急需用钱的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问题。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问题?为什么银行的高利润一直被广为诟病?从长远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本报记者 苏曼丽 北京报道
银行业高增长已近10年
2011年,中小企业亏损倒闭数量较多,这与银行业利润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这种冰火两重天导致银行业备受指责。
新京报:近期关于银行业暴利的说法你是否认同?
郭田勇:事实上,2003年开始我国进行的银行业改革,从那时到现在将近10年的时间,整个银行业呈现高速增长。2011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可能超过1万亿,虽然盈利很高,但相对于2010年也就增长30%左右,从增长速度看远不如2005年、2006年,当时银行业的利润增速达到50%-60%,有的中小银行增幅甚至高达100%-200%。
如果说“暴利”,从2003年银行改革以后,银行业一直呈现“暴利”。
新京报:那中国银行业是一直存在暴利了?
郭田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目前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确有一个盈利的合理分配问题,由于准入门槛高,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业相对处在强势的一方,存在相对垄断的问题,但其高盈利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相对性。
新京报:为什么在之前,银行业和实体经济能同步走,2011年却反差这么大?
郭田勇:不同于美国等其他国家,海外市场的危机往往从金融系统率先爆发,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要出问题,肯定先从实体经济开始,再传染至金融业,银行业比实体经济反应慢半拍,这是原因之一。如果我国实体经济不行了,银行的暴利情况也会消失。
此外,银行业也存在一定的垄断。这从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可以看出来,2011年前三个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占了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
但另一方面,2011年,实体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都呈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不过剩的行业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像中国制造业这样竞争很充分的行业,毛利水平本来就很低,增长幅度不大。
“靠天”吃利差是主要利润来源
西方银行业的存贷款在整个业务结构中占比较低,很多融资行为都是通过资本市场,但在中国银行占比非常高,银行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的50%以上。
新京报:2003年以来的银行业高增长是什么原因?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哪里?
郭田勇:从利润来看,现在我国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由于目前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是受到管制的,因此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也是相对固定的。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同期的贷款利率为6.65%,这样政策确保了银行业3%的利息差收入。2011年前三季度,五大国有银行利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利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新京报:其他国家的银行是否也是靠利差吃饭?一种说法说中国的利差水平跟西方银行比并不高?
郭田勇:跟国外西方银行比较银行利差意义不大,西方的银行业脱媒现象(金融非中介化)严重,银行存贷款在整个业务结构中占比较低,很多融资行为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其他渠道解决,银行融资占比较低,利差收入并非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在中国,银行占比非常高,银行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的50%以上,利差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所以纯粹地来比较利差问题,很难全面说明问题。
新京报:除了利差收入,近年来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增长迅猛,7年间增加了10倍的银行收费项目,手续费收入也成为重要利润来源。这是否合理?
郭田勇:目前手续费收入占比20%,有10%以上都是依靠市场化的方式取得,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很多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购买者的收益率比银行存款高得多。在理财、私人银行业务中获得收入,资金回报率比贷款要低得多。
以手续费及佣金为主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得的手续费收入正是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恰恰表明我国的银行业正在经历转型。
剩下其他的一般中间业务,比如开户费、小额账户费、挂失费、汇款收费,这些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约占10%左右。这些业务全免费不太现实,毕竟银行确实是提供了服务的,但适当地减免还是可以的。
新京报:为什么银行是近年来再融资的最大行业?
郭田勇: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银行的资本金再融资的问题是行业性的一个问题,主要是迫于监管标准不断提高的压力。
现在的银行业资本金水平和盈利能力较强,在可预见的时间段里,银行发生倒闭的可能性较小,所以现今执行更高监管标准的巴塞尔III必要性不高,应该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再推。
■ 相关链接
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会超过1万亿元,人均利润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员工,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
日前,银监会对外发布《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对银行业系统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同时要求4月1日起各银行对于服务收费项目明码标价。本次专项整治包括八个方面,涉及存贷挂钩、强制捆绑、高息揽存、擅自提价等消费者意见大、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对于贷款业务,银监会提出七项禁止性规定,简称“七不准”,包括不准以贷转存、不准存贷挂钩、不准以贷收费、不准浮利分费、不准借贷搭售、不准一浮到顶、不准转嫁成本。按照规定,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不溯及过往,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今后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各银行会在2月底前在总部网站和营业场所公示“七不准”规定,并于3月底前公布服务收费价目和举报投诉电话。
——据《新京报》
应单边加息缩小利差
改变银行业的暴利局面,应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及大型银行的垄断局面,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同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新京报:如何改变银行业的暴利局面?
郭田勇:解决公众对于“暴利”的质疑,让金融有效地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两件事很关键,一方面,应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及大型银行的垄断局面,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要真正扶持起民间金融,将之纳入合法化、阳光化的轨道。
另一方面,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现在各家的银行盈利都非常高,各个银行的行长都把银行赚这么多钱认为是个人本事大的表现,盈利非常高,出现亏损、破产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我们利率没有市场化,谁能够想象五年内中国会有商业银行倒闭或者是出问题,这种可能性为零。
不过,由于存款保险等配套制度并未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一蹴而就的情形下,作为一种中间性、缓冲型的解决方案,可考虑适度缩减银行利差以平衡各方利益,如通过单边或双边加减息的方式将银行利差缩小0.5%-1%,如此可减少银行盈利三四千亿元,这样把盈利给企业或者给居民转移一些。
新京报:除了放开利率外,对企业债、信用债市场采取更开放的态度是否有助于改变目前的局面?
郭田勇:应该发展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市场,比如债券市场,目前企业融资主要方式仍然是间接融资,债券市场整体规模偏低,降低企业债、信用债的准入门槛,有助于推动企业直接融资。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需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多种综合经营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作用,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种类,开拓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