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都社论:坤叔“转正”,社会组织需制度空间
时间:2011-10-13 09:26:26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多年助学路步步艰辛,坤叔行善好事多磨,最大隐忧是其团队一直没有合法“名分”。今年8月,东莞助学达人坤叔为其助学团队申请登记注册,名为“东莞千分一公益协会”(意即每个人拿出收入千分之一去助人),但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认为“这个字号可能让公众误解为‘硬性摊派’、‘强迫捐款’”,不予批准。媒体报道后,省委书记汪洋批示称,不能对公益组织在成立时就搞“有罪推定”。如今“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终于注册成功。

  于一个公益组织而言,注册成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个人行善,可以依靠信念的坚持,但要将个体的善行转为一种组织的运作,如果缺乏合法名分,就时刻面临前功尽弃的危险。

  经历了20多年的慈善助学之路,坤叔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团队,并力争取得合法名分,无非因为个人的力量有时而尽,而一个健康运行的团体和组织,却可以薪尽火传,将慈善理念传之久远,使弱小者永享社会之雨露。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景却一再遭遇了现实的阻遏。哪怕坤叔助学早已声名在外,但从2005年开始,坤叔助学团队的申请就始终不能获得批准;尽管今年8月,东莞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率先“松绑”,实行了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可直接申请登记、不用再寻找业务主管单位做“婆家”,然而一道厚壁还是牢牢挡住了“东莞千分一公益协会”争取合法化的道路。

  管理部门对公益组织的严格要求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这种严苛同样施之于官方公益组织,我们相信中国慈善的公信力不会下降到今天这样惊人的地步。可事实是官方公益组织多是免于登记、疏于管理,而轮到民间公益组织,连求得一个合法身份都困难重重。回绝坤叔团队的申请,管理部门提出的诸如名称容易误解的理由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没有任何一项调查显示,一提“千分一”,公众思维就会向“硬性摊派”、“强迫捐款”靠拢。这种说辞的最大价值,是透露了当前一些管理部门对民间公益组织的一种无端的疑忌心理,而正如汪洋书记批示,“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观念是有代表性的”。

  汪洋书记为“已做慈善多年,有业绩可鉴”的坤叔的遭遇“愤愤不平”,感慨“群众想办点好事怎么这么难!”这样的喟叹建立在现实经验基础之上,引起公众之共鸣是必然的。从坤叔的遭遇中,人们极易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坤叔尚且如此,其他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民间公益组织又会如何?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尚且如此,其他一些地方又会如何?民间公益组织尚且如此,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又会如何?

  坤叔团队终于“转正”,其艰难历程正是民间公益组织乃至所有社会组织困局的一个缩影。这种困局所带来的行政权力独大、社会不发育的恶果,公众早已熟知,其危害性在近年来系列热点事件中尤有鲜明的呈现。就广东来说,对此显然不缺清醒认识,其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因为极具针对性一直备受好评。而在这样一条路径中,关于社会组织作用的评估应该是有共识的,即如果社会组织不能得到生长和发育,仍然是行政权力包打天下,社会建设或许就有落空之虞。

  遗憾的是,从坤叔的遭遇中可以看出,尽管不乏共识,尽管大家都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口号耳熟能详,而一涉实务,就往往但求无过而不求有功。这种消极的态度实际也意味着封堵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任何可能性。

  坤叔团队正名成功,得益于媒体更得益于领导批示,但是社会组织乃至社会本身的发育和完善,应该有一个制度性的空间。没有这样一个空间,其他社会组织未必会有坤叔一般幸运,而即使坤叔自己,因媒体介入和领导批示而成功登记后也在“担心注册后是否会得罪一些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在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空间建立之后,坤叔的类似担心才是毫无必要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