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婴儿车指数”来测“城市病”
时间:2011-08-15 10:32:57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唐卫毅 
     2010年11月25日, 《人民日报》刊发长篇文章,指出 “城市病”集中暴发,离 “宜居”越来越远;但“城市病”并非不可治理,应尽早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改变城市发展 “指挥棒”,不妨设置“婴儿车指数”。

    何谓“城市病”?通俗地讲,“城市病”就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而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并日益加剧,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比如,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由于人口过度聚集,人们活动强度均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导致出现了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诸多“城市病”,离“宜居”越来越远。

    其实,早在数年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城市病”的来临,看到了“城市病”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并且已经尝到了“城市病”带来的各种“滋味”。比如,住房紧张,大多数人为了在城市谋得一席之地,不得不被动成为“房奴”;交通拥堵,出行所用交通时间越来越长,马路上的消耗越来越多;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也使得生活幸福感下降。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一些大城市一度出现“垃圾围城”的景象,更让人们体会到了“城市病”的厉害。

    按照物质不灭定律,人类消耗多少物质,就会产生多少 “新”的物质,而这些新的物质,绝大多数属于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越多, “城市病”就越厉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这是 “城市病”的核心问题,也是困扰城市向 “宜居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面对 “城市病”,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学习借鉴国外医治城市病的经验,还是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解决 “城市病”的道路,是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深入探究的大问题。

    目前,相关专家、智囊都在积极出谋划策,为缓解“城市病”开药方。而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沈晓苏的一个看法格外引人关注,他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 “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城市。因为,婴儿车能不能上街,其后边包括相关设施是否无障碍、道路是否畅通无阻、空气是否足够清新、市民是否有休闲的时间和空间。按照这个城市宜居“标准”,我们许多大中城市都已经不达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恐怕非一日之功,将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

    笔者以为,我们不敢奢望“婴儿车能在街上任意出现”的目标能够尽快得以实现,但是这个目标,应当成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城市管理者所应积极追寻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不然,随着患上“城市病”的城市越来越多,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我们岂不是将更加难以应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